民主行政
當代社會要求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所以通過法律規定的領導者角色也越來越為公眾所重視。而且,公共部門的領導角色應該是表現性角色,即不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而是以表現法律制度與秩序為目的。公共部門的領導者角色要求他們全心全意為公眾服務,奉公守法,勤政廉潔。
B. 如何認識公共組織的效率與民主行政的關系
摘要:民主與效率一直以來都是兩個不能完全融合的概念,也是公共行政學的難題。從官僚制到後官僚制這一範式轉換就是「效率」與「民主」的博弈過程。盡管兩者矛盾的最終解決還存在實際的困難,但是現代公共行政學在實踐中的有效性一再地為我們顯現出希望。
關鍵詞:效率 民主 官僚制 博弈
一、行政學界對效率和民主的看法
在公共行政研究中,效率與民主關系問題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是價值層面;第二是實現機制層面。民主,向來都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而效率,卻是行政學追求的核心價值目標,是「行政科學的大廈得以建立起來的價值基石」。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對傳統官僚制模式的價值取向與組織設計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如「管理主義」、「新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企業型政府」等等一系列的「後官僚制典範」。如果把「從官僚制到後官僚制」的範式轉換置於行政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考察,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實際上就是效率與民主之間的相互博弈過程。
二、從官僚制時代到後官僚制時代「效率」與「民主」行政學博弈過程
(一)官僚制時代:效率---成功關鍵
19世紀末,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城市化和工業化國家邁進,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管理方法和組織模式來注入新的血液回應時代的需求。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以威爾遜、古德諾為代表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以馬克斯·韋伯理性官僚制模式正好在理論上迎合了這種對技術的訴求。威爾遜在1887年的《行政學研究》中第一次系統闡述了將行政學從政治學中分離出來的觀點。至於如何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模式為人們提供了實現這種效率的理想類型。總之,早期的行政學家們以「政治行政二分法」為依據,把官僚制模式當作一種實現行政效率最理想的類型。在這種理論背景之下,相對於結構、控制和效率的關注,對民主的職責的關注雖然並非沒有,但是處於後排的位置。
(二)後官僚制時代:民主——行政的合法性基礎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府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傳統官僚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此,西方行政學界作出了積極、有力的回應,並且由此引發了一場新的改革運動,也就是被稱之為「新公共管理範式」。在價值層面上,官僚制導致民主的萎縮和人的異化;在技術層面上,官僚制是一種缺乏學習能力的行政模式。在對待「效率」問題上,新公共管理認為效率有兩種形式:一是機械性效率,是那種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表示投入與產出之比率。二是社會性效率,即是指以社會價值觀念為目標,規范地予以衡量的效率。顯然他們認為傳統公共行政片面追求的是前一種」機械性效率」或者說是「技術效率」,這樣的所謂效率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是侵害了社會公平、民主等價值觀。所以他們主張公共行政應該追求的是社會性效率,他們指出,這種效率觀不僅可以獲得管理學的高效率,而且還有利於社會公平,有利於民主價值觀確立。
(三)現代公共組織——效率與民主的權衡
「效率」和「民主」的問題一直貫穿於西方行政學發展的全過程,不管是哪個時代,討論的焦點都集中於「效率」和「民主」這兩個基本價值觀。只不過是在某一時期某種價值觀占優勢,而另一時期另一種價值觀占優勢而已。正是由於這兩種價值觀之間博弈造就了西方行政學的各個理論與流派。一方面,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追求它的高效(社會效益),另一方面,我們在講究它的效率的同時還必須求得民主的實現(社會公平)。也許對現代公共組織而言,在兩者孰輕孰重的權衡方面也同樣會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情。但是,由於公共組織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組織,因而它不可能採取犧牲一方而保護另一方的方法或路徑來維持自身的存在,這也就決定了公共組織必須在民主與效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來緩解或消融兩者的矛盾。
三、公共組織民主與效率的現狀與曙光
不同時期,效率與民主的取向會出現輪回與側重的現象,但從行政理論發展的角度來看,效率與民主的融合是一種趨勢。民主與效率矛盾的最終解決,有賴於公共組織形式的有效變革。然而,這並不是說在這一根本變革到來之前,公共組織的民主與效率相互矛盾的問題就沒有解決的希望。一方面,隨著公共組織在技術方面的不斷變化,已經出現了所謂「數字化」、「虛擬化」組織的形態,它在保證公共組織滿足高效率的同時,至少在組織參與性方面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方便快捷的信息溝通渠道。另一方面,公共組織自身的發展和變化也為傳統官僚體制的變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首先,公共組織的權力結構日益走向分權化;其次,「政府再造」與「重塑」既是公共組織為了提升自身工作績效的必要舉措,同時也是進一步擴大民主參與的重要途徑;最後,公共組織尤其是公共行政組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管理模式及其實踐,似乎為公共組織民主與效率之間矛盾的消融找到了一個契合點,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操作模式和實驗平台,只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假以時日,我們將終究會求得民主與效率之間矛盾的合理解決。
參考文獻:
[1]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羅伯特·丹哈特.公共組織理論[M].華夏出版社,2002.
[3](美)麥克爾·巴澤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願景[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商務印書館,2001.
[5]張建東,陸江兵.公共組織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陳國權.論公共行政的低效率傾向與監督補救[J].科學學研究,2000.
[7]崔卓蘭,閆立彬.論民主與效率的協調兼顧——現代行政程序的雙重價值辨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5-09.
C. 什麼是行政決策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行政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一、行政決策、行政決策體制
行政決策是政府機關及國家公務員為履行國家的行政職能,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出主意作決定的活動。
行政決策是管理決策中的一種,具有一切管理決策的共性:針對性、目標性、實施性、選擇性、優化性和預測性,但行政決策是政府機關的決策,所以又具有不同於其他管理決策的特性,具體表現在決策主體、決策內容、決策所代表的利益、決策依據和決策所約束的范圍上。
行政決策的主體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及其行政人員;行政決策內容涉及到整個國家和社會范圍的一切公共事務;行政決策所代表的利益是整個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反映國家和人民的意志;行政決策必須根據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來制定;行政決策所約束的范圍很廣,是整個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
行政決策是行政管理中的中心環節,其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行政管理的成敗。為了保證行政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制定決策時應遵循預測原則、系統原則、信息原則、可行原則、擇優原則、動態原則、服務原則和民主原則。制定行政決策大致需四個步驟:首先是發現問題,確定目標,接著是擬定方案,尋求達到決策目標的途徑,再下來就是評選審批決策方案,最後是局部試驗驗證確定的決策方案。
承擔行政決策工作的機構、人員所形成的組織體系及制度就是行政決策體制。它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現代行政決策體制一般由中樞系統、咨詢系統和信息系統三部分組成。
二、行政執行
行政執行是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實施決策指令,以達到預期目標的全部活動,它具有經常性、實務性、強制性、果斷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行政執行不同於行政管理,也不同於行政決策。行政執行和行政決策是行政管理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它們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的兩種活動。雖然這樣,它們之間還是有密切聯系的,行政決策是行政執行的依據,行政執行是行政決策的落實。
行政執行是行政決策達到預測目標的實現途徑,為了使其能夠忠實、有效地得以實現,應該遵循民主原則、准備原則、迅速原則、創造性原則、跟蹤檢查原則、毅力原則和條理原則。
一個行政執行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1) 行政執行的准備工作:主要是編制行動計劃、做好思想動員、組織落實、財物准備
(2) 行政執行中的指揮、溝通、協調和控制
(3) 行政執行活動的總結:主要是對行政執行情況的全面檢查,實事求是地對行政執行的情況進行評定,對行政執行情況總結經驗教訓。
三、行政信息、行政信息系統
行政信息是反映行政管理活動和行政對象的特徵及其發展變化情況的信息、情報、數據、資料等的總稱。行政信息和其他信息一樣,具有廣泛性、無限性、共享性、時效性和可開發性的特點。
行政管理要求信息要准確、及時、完整、適用和經濟,為了滿足這些要求,就得對信息進行科學處理,即進行行政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和存儲。
現代社會各種信息加速膨脹,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有效的、與行政系統相適應的行政信息系統,才能及時為行政管理部門提供所需的、准確的、可靠的信息。建立行政信息系統的原則有:系統原則、效益原則、適應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
我國現有的行政信息系統還很落後,必須加強建設,這就要做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標准化、信息內容系統化、信息儲存檔案化。
http://www.hongen.com/proe/zxks/kcfd/xzglx/html/xzg60505.htm
D.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可以行使行政決策權嗎
不可以的,公民參與民主決策,只能發表各方面的意見,意見匯總後,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政府手中,也就是說還是由政府中少數掌權者做最終決策。
E. 中國行政決策民主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是行政決策根本利益取向的民主化。即以反映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作為行政決策的根本宗旨,要求在決策過程中,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就國家機關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的意向和願望,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抉擇。
二是行政決策社會參與機制的民主化。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享有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人民群眾對行政決策的廣泛參與,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行政決策符合人民利益的保證。
三是行政決策制定和執行程序的民主化。即要求在整個決策過程中體現民主,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在民主的基礎上形成正確決策,讓民主決策成為民眾共識,變成民眾行動。在行政決策執行中,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立足於民眾實踐,不斷補充和完善行政決策方案,以實現決策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有效解決行政管理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現代政府決策越來越要求採用民主方式並吸取社會的廣泛意見而制定,以公務員為主體的政府和以公民為主體的社會之間,必須相互商討和協調,共同發揮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和作用,提高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建立政府和公眾合作制定公共政策的機制,必然要有法律規范做保障才能實現。這就要求制定專門的法律,從而固定一些重要的公眾參與決策的方式和環節。
以建立法治規范下的公共政策聽證制度而言,用法律的形式對參加公開聽證會的人數和與此項政策有著密切關聯的公眾代表,以及從事專門研究工作的專家代表組成等作出明確規定,並且對聽證會的討論程序和最終決策的內容向公眾解釋等環節都作出具體的要求,讓公共決策沿著民主法制的軌道進行。
要培養公務員法律責任意識,就要讓公務員了解到民眾對其決策制定及行政執行的每一環節都享有知情權,這樣既有利於監督公務員執法行為本身是否合法,又能適時檢查公共政策實施後的實際效果,從而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公共決策及時調整。
F. 民主管理屬不屬於行政管理
不一定,比如有些企業也實行民主管理,卻不是行政管理,而是企業管理。
G. 如何實現行政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著力完善行政決策程序
1.決策調研,確定目標
為制定正確的政策,決策者必須善於分析、診斷問題的症結所在,判斷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問題的性質、影響范圍、程序,搞清楚問題的界限,從而有的放矢地決策。正確的決策來源於對問題的正確判斷,來源於大量的調查研究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各方面情況後,才能做出科學准確的判斷,確定科學合理的決策目標。
2.集思廣益,優化決策
決策目標擬定後,必須研究和擬定實現目標的辦法和途徑,即提出決策方案,決策的制定要做到前瞻性和可行性相結合,注意決策方案對全局工作的影響,盡可能保持與先前決策的延續性,同時應充分考慮對社會、效益、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一般來說,在做決策方案過程中,應有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為領導者最後「拍板」定奪選擇、比較和鑒別。
3.決策監督,點面推廣
堅持民主集中的原則。充分發揮各個職能部門監督、參與的作用,然後集體討論,提出意見與建議,再由政府主管做出決策。最後還要規范 「公示」等制度,使公眾能了解監督決策的全決策民主化就是作決策時,既充分重視決策集體中所有成員的意見和判斷,反對獨斷專行和個人說了算,又重視智囊機構的意見和判斷,並且盡量使所有利益關系人都有機會參與決策過程。在此前提下,根據最能反映民意的規則做出決斷,使決策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對於某些重要的決策、一時無法做出准確判斷的決策,必須進行局部試點,因地適宜,取得成功經驗後再全面推開。
4.決策反饋、及時調整
當一個政府決策做出後,決策活動並沒有完結,應對決策的效果進行跟蹤,廣泛搜集對該決策的社會評價,並根據決策實施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適時進行修正完善,從而使決策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
(三)強化監督機制,將各種權力制約與民主監督制度建構成一個有效的制度體系
目前,我們建立的相關監督制度出了尚不成熟外,還存在自我體系、缺乏協調、管理不力、效率不高等問題。究其原因,是我們按黨政部門、按管理職能建立的縱向組織體系,自上而下有一條線,但線與線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橫向的溝通和協調,因此導致在對政府決策監督的過程之中發生相互推諉、扯皮打架的「踢皮球」現象。因此,只有充分發揮權力相互監督制約的整體功能,才能切實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四)推進電子政務決策。
電子政務直接要求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執行和反饋過程,將會促進這樣一種民主決策機制的形成。但在「官僚體制內的專家無法獲得制定政策所需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確信息,因此如果排除公眾對決策的重要參與,將造成政策上的失誤」。而電子政務則彌補了這種缺陷,它極大地改善傳統的決策機制,使基層公務員或公眾藉助於網路可將信息直接、迅速、及時地傳至決策層,為決策者輸送完整、全面的信息,改善決策者的有限理性,使決策者在全面了解決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進行決策,避免了依靠經驗決策和決策信息不完備性導致的決策的盲目性, 從而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H. 傳統民本思想與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
傳統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想的異同
(一)不同點
只有在比較中才能認識到不同事物的內在區別。比較發現,民本論與現代民主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權利承擔主體不同。傳統民本論認為君主的權利是神授予的,君主是權利的源泉,主張為民做主。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民眾認為自己命運的福祉完全來源於統治者,因此把A己的命運交給父母官做主,並形成對他們的期盼與依賴。現代民主不承認「君權神授」說,而認為君主的權利來源於人民,統治者只是受人民的委託為人民辦事.民眾的命運應由民眾自己把握。民本論把君主作為權利的承擔主體,而現代民主把人民大眾作為權利的承擔主體。民本論的實質是由君為民作主,而民主思想的本質則是由民自己作主,即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人民的統治。
(2)價值目的不同。民本論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追求的價值目的是穩定、鞏固封建專制政權。傳統民本論的重民.愛民、利民等思想都是站在君主的立場上講的。如程顥說:「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管仲說:「知予只為取者。政之寶也。」其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君權,而非擁護民權。而現代民主思想的提出是為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實現人民自治。顯然,兩者所建構的價值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傳統民本論下的愛護民眾之舉,只是統治者的一種手段,它是在豢養人民,以使人民為他們做出更大的犧牲與貢獻。現代民主所追求的則是實現個人的真正價值,實現民權,即實現人民自治。
(3)實現方式及途徑不同。民本的實現靠的是人治.而民主的實現靠的是法治。民本思想是為了讓統治者懂得民眾的巨大歷史決定作用,從而自覺地去重民、愛民、利民。不做有害於人民的事,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它的施政主體是君主以及各級官員,因此對統治階級的自身道德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講究以德感化天下。由此可見,民本的實現方式是人治。現代民主思想的主旨是為了防止統治階級內部的個人獨裁和專權,這靠統治者的自身道德是無效的,必須通過法律的方式才能實現。因為法律可以認定民眾的權利和權威.從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有效地保障民眾的利益。所以說,民主的實現途徑是法治。
(4)依存的經濟基礎不同。民本以封建小農經濟為基礎,而民主則以商業經濟為基礎。在封建小農經濟下,小農人口數量固然眾多,但他們都是自給自足,彼此間不經常進行商品交換,因此民眾之間形不成一定的經濟聯系.從而在政治結構中也形不成目標一致的政治團體。而商品經濟不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否定了以往以血緣、門第等觀念所劃分的高底貴賤,只承認交換者之間的平等關系;它奉行的是等價交換原則,反映在社會關繫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協作。因此,在封建小農經濟基礎上開不出現代民主的花朵.現代民主只能生長在商品經濟的土壤里。
(二)相同點
民本與民主雖然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兩者之間也存在一些內在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民本論與現代民主都體現了重民思想。由於統治階級認識到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一統治真理,所以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們在其統治過程中.不管是情願還是不情願,都極其重視民眾的利益,把愛民、利民等作為其善政措施的指導思想。如明成祖朱棣所言:「朕惟事天以誠敬為本,愛民以實惠為先。《書》日『惟天惠民』,又日『安民則惠』,然天子視聽皆因於民,能愛人即所以事天。」現代民主的使命就是推翻封建專制政權,實現民眾的自由與平等,顯然也是把民眾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2)民本與民主都有反對專權、專利的思想。反對專權、專利這一思想,很早就被提出來了。如成書與戰國時期的《商君書》中就說:「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擅一國之利是專利,管一官之重是專權,兩者都是對國家的危害。民本論者看到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從而提出一些學說來限制王權。現代民主的首要內涵是要求主權在民,因此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限制統治者的權利,因為只有有效的限制王權,才能真正保障民眾的基本權利。
I. 急求一篇《淺談當前我市社區民主建設的基本內容與要求》行政管理的論文例文
社區建設指的是一種社區工作,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強化社區功能,完善社區服務,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社區建設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力推進社區建設,是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紀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所謂社區,是指由居住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城市社區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區域內,由一定規模的、從事各種非農業勞動職業人群所組成的基層社會。城市社區建設指的是城市基層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支持、指導下,通過調整、強化社區自治組織和其他社區組織,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整合社區功能,發展社區事業,改善社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把社區與整個國家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
J. 如何實現我國行政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決策作為管理活動的關鍵環節,就是根據客觀實際對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論證、優選並作出抉擇的過程。實踐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事業所取得的成就,總是與正確的決策相聯系;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事業所遭受的挫折,總是與錯誤的決策相伴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都與重大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進程分不開。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等決策上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以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軌道前進。
一、建立決策系統
二、確立決策原則
三、完善決策程序
四、健全決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