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學說
① 如何實現政治與行政的協調 西方行政學
1、政治適度控制行政
雖然政治有對行政進行控制的必要(這種控制的存在是由於事實的需要,因為沒有這種控制,有條理有進取的政府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僅僅強調政治對行政的控制是有危險的,因為這種控制一旦超過某種限度,就不僅會妨礙有效的行政執行功能,而且還會損害建立這一控制的目的。所以,為了保證政府的民治性和行政的高效率,不能允許這種控制超出其所要實現的合理目的。
這種控制應當限於對狹義的執行性機構進行,其他諸如司法、准司法、統計和半科學性質的機構則應當保持獨立性,不受政治的影響。明顯地允許政治團對司法進行控制是很危險的。
因此,被委託執行這方面國家意志的機構,應該具有極大的獨立性,為了保持這種獨立性,甚至冒險使表達出來的國家意志喪失它作為實際的行為規范的資格也在所不惜。這也就是法院在美國憲政體制中所承擔的司法審查的職能。
2、行政應當適度集權
協調不僅取決於政治對行政的適度控制是問題,而且還取決於行政權利是必要集中問題。國家的分權,特別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權,容易造成行政力量統一性的破壞,從而使國家意志表達是執行出現問題。要控制出現這種問題,只有通過行政權的集中這個唯一的途徑。因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權化了,才能達到政治與行政功能之間的必要協調。
(1)西方行政學說擴展閱讀:
首先,中國的政黨制度和西方的政黨制度本質不同。西方的政黨制度是一個競爭行政性的政黨制度。競爭性的政黨制度下,政黨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競爭來實現對政權的控制。因此一切政策的制定首先考慮是否符合和有利於政黨的執政權的獲得和維護問題。
因此在這樣的政黨制度的安排之下行政也就是政策的執行是為了維護執政黨的地位,而行政對於國家社會的公共事務的管理的目的也是為了政黨的執政。因此在這樣的安排下,公共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的。正因為如此行政要解決的是如何從政治中分離,如何盡可能的減少政治對行政的干預的問題。
雖然當代西方政治和行政出現了整合的現象,但是這並沒有動搖西方行政學研究的前提。行政學研究永遠是為了解決西方政黨制度設計的局限性問題。而在中國政治和行政一開始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統一於中共的領導之下。
政黨制度的設計最大可能的避免了競爭性政黨制度的不利因素,同時也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競爭性政黨制度的合理因素。在我國不存在政治和行政相分離的條件,也不需要這樣分離。我們政策的制定是體現了黨的思想,我們的執行也是在黨的控制之下。這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所決定的。
其次,政府的組織形式的實質不同。西方的政府組織是按照早期分權理論天才設想設計的。一般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不同的權力分屬於不同的政府機構。雖然表面上我們國家也存在著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劃分。
但是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和西方的議會有本質的不同,中國的行政機構的組成和西方的行政機構的組成也不同,同時從司法體繫上來看也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差異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共的性質以及中共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地位和領導方式的不同。
由上可以看出,中國的行政學的研究並不具備西方行政學研究的基本前提和西方行政學理論構建邏輯假設。中國的行政學研究必須走中國自己的路。
② 簡述西方行政學說
一、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1、中西早期行政管理思想(非系統非學科化)
2、1845年法科學家M·A·安培「建立管理國家之科學」的設想;
3、1865-68德學者斯坦因七卷本《行政學》最早提出「行政學」一詞(指行政法);
4、1887年美學者(總統)威爾遜發表開創性的《行政學研究》一文,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將行政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研究。
5、1900年美學者古德諾出版發表〈政治與行政〉一書,進一步明確指出政治與行政的區分。(自此行政學作為一個新的、獨立的研究領域得以確立。)
6、1926懷特《行政學導論》、1927威洛比《公共行政原理》,對其內容進行系統研究和闡述。行政學理論體系得以形成。(產生背景)
二、西方行政學的發展歷程
多種分段方法:
A、丹尼爾·雷恩(管理思想):科學管理時期(19世末20世初)、社會人時期(20世紀20年代)、當前時期(二戰後);
B、台灣學者(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X*:1900-30)、行為科學時期(Y*:1930-60)、系統理論時期(Z*,1960後);
C、夏書章:形成階段(19世末到20世紀20年代)、成長階段—科學管理時期(20年代後)、科學化時期(40年代始);
D、教材觀點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參照眾多美國學者之方法),六階段:
u西方行政學的提出與創立時期(1887-1918年);
u西方行政學的正統時期(1919-1941年);
u西方行政學的批評與轉變時期(1941-1959年);
u西方行政學的發展與應用時期(20世紀60年代);
u西方行政學 的挑戰與創新時期(20世紀70年代);
u西方行政學的總結與探索時期(20世紀80年代)
1、提出與創立時期:1887-1918
代表人物著作及觀點:
威爾遜:行政學創始人,《行政學研究》,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學科;
古德諾:美行政學家,《政治與行政》,對政治與行政的分離理論作了進一步發揮;
泰勒:美管理學者,《科學管理原理》,倡導科學管理;
法約爾:法管理學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則)
2、西方行政學的正統時期:1919-1941年
這一時期的行政學家繼承了早期行政學的基本信念,認為「真正的民主與真正的效率是統一的」,經濟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則。
此時期將官僚制度及其組織和管理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力圖通過對行政現象的科學分析,發現行政管理的原則和規律,並嘗試著為行政學確立一個基本的理論模式和學科體系。
代表人物、著作與觀點:
德社科學家韋伯,官僚制理論的奠基人,〈論官僚制〉;
美行政學家懷特:撰寫第一本行政學教科書〈行政學導論〉;
美古利克:從分工與整合、全體與部分關系入手提出了分工的局限性和工作協調的重要性,對公共行政作綜合研究;
英厄威爾:對行政管理的原則進行了歸納和概括,與古利克合著〈行政科學論文集〉;
美國女政治哲學家福萊特:創立了動態管理理論,為正統行政學向行為主義行政學的過渡架設了橋梁。
3、轉變與批評時期:1941-1959
二戰及以後各國行政管理(體制、權力、職能)隨社會、經濟等變革而發生了根本變化,正統行政學的理論原則和基本觀點無法適應變革,受到懷疑和批評。
主要代表人物和觀點:
美巴納德:最早運用系統觀點對行政組織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並建立了一套系統的行政組織學說;
美西蒙:對正統行政學的行政原則進行猛烈抨擊,率先將行為主義研究方法和決策概念引入行政管理研究,建立起一種較為完整的決策理論體系;
美行政學者沃爾多:對行政學的歷史發展和內容範圍進行了全面探討並對西方行政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美行政理論家帕金森:對官僚組織的弊病進行了精闢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定律;
美麥格雷戈:對人事管理的傳統觀點 — X 理論進行了總結與批評並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新觀點— Y 理論;
美林德布羅姆:以漸進調適的觀點對行政決策的過程、方法進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漸進決策模式。
③ 西方行政學說簡答題西方行政學是什麼社會背景
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背景有四點:
1. 社會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
2.科學管理運動的興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學的形成和興盛;
3.相關學科的理論發展和政府長期的行政管理實踐也為行政學的產生奠定了重要基礎;
4.行政管理的實踐,為行政學創立提供了經驗支持;
正是由於以上四個方面的背景因素,所以行政管理學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首先在威爾遜等行政學家倡導下,在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誕生了。
④ 西方行政學說
答:論證了行政學研究的必要性; 明確了行政學的目標和任務; 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質; 說明了行政學研究的歷史淵源; 提出了其行政學研究方法論; 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 提出了其行政監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