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三違處分 » 鞭鐧違法

鞭鐧違法

發布時間: 2020-11-29 08:04:55

⑴ 鞭鐧這類兵器能不能帶上火車

鞭鐧這一類的兵器是不能夠帶上火車的,帶上這些東西過安檢的時候就通過不了。

⑵ 鞭和鐧的區別

鞭:稍長,稍重,前面有一個頭(很小)用以加重,主要用於攻擊重裝騎兵
鐧:稍短,略輕,無加重,表面有突起或直楞(秦瓊的瓦面鎦金鐧就是直楞的)在攻擊重裝騎兵時並無優勢,主要用於攻擊無裝甲者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鞭、鐧都屬短兵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鐧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鐧,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
而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之;亦正如單刀軮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⑶ 古代短兵器,鞭和鐧有什麼區別

1、「鞭」和「鐧」外觀形狀不同。

「鞭」一般是六角形,形如竹節,每節之間有突出的鐵疙瘩,鞭身為十一節方形鐵疙瘩組成。

「鐧」一般是四楞形,長而無刃,有四棱,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之稱。

2、「鞭」和「鐧」練習技法不同。

「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鐧」常用的鐧法有劈、挑、滾、壓、摟、旋、撩、刺、崩、掃、滑、粘、脫等。

3、「鞭」和「鐧」民間影響不同。

「鞭」在民間成為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神仙使用的兵器。如姜子牙「打神鞭」打八部正神。

「鐧」在民間中,鐧往往是鐵面無私、公平公正的象徵。如八賢王趙德芳使「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

⑷ 古代冷兵器里的孿生兄弟,鞭和鐧你能區分嗎

通常意義上說的鞭和鐧區別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外形上鞭比鐧稍長稍重,頂端有個小頭用以加重,鐧不僅稍短稍輕且一般為四棱。二是鞭是單鞭(因為較長,雙持施展不開),而鐧是必須成對使用的。在古籍記載中,鐧本是鞭的一種,但後來因用途上逐漸分化(鞭更適合作為長兵在馬上作戰,威力較強;鐧更適合步戰,攻守兼備,也可在馬戰時當做暗器使用。很多善用鞭的武人也同樣擅長使用鐧,會手執單鞭,腰佩雙鐧),約在唐時期鐧自立門戶成為單獨的一類兵器

⑸ 被譽為是鐵騎重甲剋星的鞭鐧,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神器

鞭鐧是一種在唐宋時期比較流行的,能給重甲騎兵造成嚴重傷害的一種神器。其實古代戰場上出現過的武器非常的多,不過鞭鐧絕對是這些武器裡面比較特別的一個種類。因為絕大多數的武器都是有刃口,以刺破敵軍的皮膚造成殺傷為主,而鞭鐧的側重點則不是以刺破敵軍的皮膚以達到殺傷的目的,而是以擊打敵軍,使敵軍出現內出血的情況。

不過鞭鐧並沒有像長槍大刀那樣輝煌幾千年,隨著火器的出現鞭鐧也漸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由於後來火器運用到了戰場上,鐵騎重甲在火器面前簡直就屬於活靶子,所以很多的重甲騎兵都退去了厚重的鎧甲,追求起了速度。所以體型較短的鞭鐧也不再適應火器時代的戰爭了,也和鐵騎重甲一樣退出了歷史舞台。

⑹ 打擊類兵器,為何中國人只喜歡鞭鐧而不愛用錘子

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
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
;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之;亦正如單刀
軮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
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
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
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鞭、鐧都屬短兵
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鐧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
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鐧,謂方棱
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

⑺ 現代兵器鐧帶上街違法

①鐧是中國古代砸擊類冷兵器。②除非你傷人或帶到人流密集處(會很慘),否則沒人知道,但違法是絕對的。

⑻ 為什麼唐朝武將用鞭鐧的多,後來就沒什麼人用了

因為鞭鐧這種武器比較冷門,要家傳的,不然誰開始習武就練這個,一般都是刀槍棍棒,唐末打亂了,宋又不重視武將,所以練的人少了。

⑼ 為何古代時中國人只喜歡鞭鐧而不愛用錘子

▲門神手裡的鞭鐧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打擊類武器

自唐末以來,中國的盔甲發展到極致,非常沉重而堅固。宋代長槍手的盔甲竟重達53斤8兩至58斤1兩,弩手的盔甲也重達37斤10兩至45斤8兩(中國古代16兩位一斤),這么沉重堅固的甲胄,長矛弓箭刀劍皆不能刺穿,破甲的鞭鐧就大行其道。

▲金代磚雕展示的使用鐵鐧的武士形象,這個時代鞭鐧在戰場上非常流行

宋代是鞭鐧使用頻繁的時代。宋代名將使用鞭鐧的很多,象善於使用鐵鞭、鐵槊和鐵?的王繼勛號稱「王三鐵」,在好水川之戰中的宋軍將領任福、桑鐸和王?等人都使用鐵鞭鐧。

中國的鎧甲發展和西方不同,沒有進化出歐洲的板甲出來。中國的鎧甲一直以來都是甲片組成的札甲。對披掛札甲的敵人,鞭鐧的抽擊就已足夠了,所以專門用來破罐頭一樣的板甲的開罐器——六葉錘也在中國沒有出現。這一時期的鞭鐧都比較長大而沉重。

▲存世的鞭鐧

到了明清時代,出現冷兵器和火器混用的作戰方式,鎧甲日益輕型化,重型札甲被棉甲和鎖子甲替代。破甲的鞭鐧就變為輔助雜兵,尺寸和重量也比前代響應變小。但是由於不帶鋒刃,沒有刀劍那麼張揚,在明清時期的民間還是有不少人使用鞭鐧作為自衛武器。目前存世的鞭鐧實物也多為明清的民間兵器,鐧的數量要多於製作較復雜的鞭。

▲存世的民間鐵尺,在明清時期非常流行的民間雜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之際還有一種較小的打擊類——鐵尺在民間廣泛使用。鐵尺又稱手叉,最早在湖廣一帶流行。鐵尺短小而帶兩個護手的小叉,攜帶方便而且沒有鋒刃比較低調,護手的小叉可以格擋和鎖拿對方的刀劍。在《忍者神龜》里拉斐爾就手持一對鐵尺。明清的鏢師和衙役比較喜歡攜帶鐵尺,輕巧的鐵尺不能對付披甲的士兵,但是應付不披甲的盜匪非常有效。在明清小說里經常出現衙役攜帶鐵尺的描寫,現在存世的民間鐵尺數量也很多。在明代鐵尺自潮汕傳至琉球後,又傳到日本變成日本本土化的兵器——十手。和天朝的衙役一樣,日本的官差也喜歡用十手來對付罪犯,特別對格擋武士刀效果明顯。

▲現代的棒球棒仍然在某些危機時刻扮演鞭鐧類打擊武器的角色

隨著火槍的普及,冷兵器絕大多數都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打擊類武器卻有頑強的生命力,特別是它的剋星甲胄被淘汰之後,棒子仍為警察、起義者、旅行者所青睞。從法律角度很難判斷一根棒子是不是冷兵器,比如棒球棒就被歸類於運動器材。在沒有甲胄的今天,各種棒子反而成了合法的衛體武器。人在受到威脅的時候,第一反應仍是和我們祖先一樣去拿一根棒子或棒形物來保護自己。畢竟從功效上看,棒子要比菜刀更高效。

上圖:中式鎧甲的部件名稱,圖為溫陳華大師復原的宋式鎧甲

對付鎧甲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用硬弩強弓射穿甲箭刺穿鎧甲,用鉤鐮槍鉤走敵人的頭盔,用鎧通一類的短刀刺入鎧甲的縫隙等等,但是綜合來看,對付鎧甲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就是用鈍器。

很多鈍器都是全世界共有的,搞不清誰影響誰,也搞不清到底是誰發明的。比如金瓜錘,葉錘,骨朵,鐵鏈夾棒等等,從東亞到西歐都有。但是,有兩種鈍器可以確定起源於中國,而且是東亞文明所特有的——鞭和鐧。

上圖:鐵鞭

上圖:鐵鐧

鞭鐧也往往合稱,甚至在一些古代的軍事著作中,認為鐧是鞭的一種。實際上這倆兄弟也的確在使用等等方面差別不是很大,只是在造型上有細微的差別。

上圖:北宋《武經總要》里的鞭和鐧

一般而言,鞭上有節,像竹棍子一樣,一節節的,然後有鐔,有柄,柄後有配重球。鐧與鞭的柄、鐔並無區別,但是鐧身沒有節,多呈棱型,棱面有凹槽作為減重,所以同等長度下,鐧比鞭要輕便許多。

上圖:凹槽非常明顯的一把鐧

關於鞭的得名,很多人或許都有疑問。因為咱們印象中的鞭是一種軟的皮製品,一種主要用來馴化牲口的工具,當然也有很多別的作用大家都懂。而作為鈍器的鞭,則是一跟大鐵棍,和軟完全不沾邊。

上圖:蒙古族的馬鞭

然而在古代,鞭策牲口的工具有兩種,一種是鞭,一種是策,咱們今天鞭策一詞便由此而來。鞭,「革」字邊,顯然是一種皮製品,跟咱們今天說的皮鞭基本上差不多;而策,竹字頭,顯然是一種竹製品,就是一根竹棍子。

上圖:壁畫中左一手持應為竹策

在古代,策用的比鞭要廣泛,畢竟咱們是農耕民族,竹製品更容易獲得。而且從審美的角度去考量的話,竹策在造型上也比皮鞭好看。在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套銅車馬中,就發現了一個竹策造型的銅制模型。

上圖:銅車馬上手持竹策的車夫

在後世,人們開始將鞭、策合稱為鞭策,最後又通通簡稱為鞭。不管皮鞭竹策,統稱為鞭。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鐵鞭上會有「竹節」了。其實咱們較真的話,竹節狀的造型並不利於鞭的牢固和減重,甚至對鞭的堅固性還有影響。但是,鐵鞭是模仿竹策的造型生產的,在上面加節,是一種習慣的延續。

上圖:鐵鞭上的「竹節」

從這個角度說,鐧是鞭的升級版,更符合工程學原理,棱面的凹槽即減輕了重量,同時又形成了一個類似鐵軌的「工」字結構,更為穩定牢固。在古代,一支雙手用的長鞭,重量可以達到近十五公斤,單手用的鞭,也可以達到七八公斤重。相比之下,鐧則輕便了許多,單手鐧有的重量只有一公斤上下。

上圖:明代的雙手長鞭

上圖:宋代抗金名將李綱所用的單手鐧,全長96.5厘米,重3.6公斤

當然了,減重對於一些力大無窮的人來說,算不上什麼優勢,只不過白白減輕了殺傷力。所以鞭鐧一直混用,誰也沒取代誰,門神畫像上的秦瓊和尉遲恭,也是一個拿鞭一個拿鐧。

相對於鞭鐧,錘和骨朵等攻擊優勢就降低了。錘的攻擊只靠一個頭,一尺到兩尺長的柄和桿起不到作用,只有確保拳頭大的錘頭砸到對手才能給予殺傷。

而且有的錘和骨朵的桿子實在太短,沒辦法對刀劍類兵器進行格擋。如果桿子做的太長,長桿子前面接一個大鐵頭,重心過於靠前,沒有辦法保證靈活。

鞭鐧的使用方法則和刀劍類似,因為鞭鐧雖然沉重,但是前細後粗,後面有配重,盡可能讓鞭鐧的重心靠近鐔部,減輕使用者的負擔,保證靈活性。如果力氣足夠的話,不僅可以有效格擋刀劍,而且鞭鐧無刃,可以放心大膽的去砸擊敵人的兵器,讓敵人的刀劍出現崩刃甚至折斷。

上圖:被鐧砸彎的蘇格蘭四環大劍

更重要的是,重心靠後並不影響鞭鐧的殺傷力,在砸擊的過程中,給予殺傷力最大的點並不在重心附近,而是在「物打」點。

「物打」本是刀劍里的一個概念,原意為刀劍的最佳砍擊點,即刀劍身上能將全部砍擊力都傳遞給目標的點。對於刀劍來說這個點可以將砍擊力盡可能的施加給目標,對於鞭鐧來說這個點則可以讓整個鞭鐧的砸擊力全部釋放,道理是一樣的。

上圖:日本刀的「物打」點一般在劍刃前三分之一

如果你有一把長刀或者劍,可以試一試,用刀刃去輕輕擊打一個不傷刃而又有彈性的物品,先用刀尖敲打,然後慢慢下移。你會發現,刀尖擊打的話,刀身會有明顯的回彈感,越往下回彈感越小,之後過了某個點,回彈感又變大,這個臨界點,便是「物打」點。

所以如果能夠熟練使用物打點去擊打目標的話,將重力分散在全身的鞭鐧在威力上,並不遜色於將重力集中在錘頭的錘子。

上圖:鐧一擊碎磚

另外,鞭鐧尤其是鐧,還有一種令人窒息的「騷操作」——撒手鐧。在古典小說里,撒手鐧是秦瓊的絕招,不過《舊唐書》、《新唐書》中都無記載,應當是後世小說家將這一絕招附會給了秦瓊。

撒手鐧又叫殺手鐧,作戰雙方在戰場上進行廝殺,當主要作戰兵器無法取勝甚至於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敵將追殺面臨險境時,一方抽出鐧來,突然回身將鐧投擲出去,給敵人致命一擊。這樣的招式,就叫撒手鐧,久而久之,泛指能夠在瞬間扭轉局勢的方法和物品。

上圖:明代錐形鐧

古代的很多鐧,前部被做成了棱錐形,跟咱們現代的三棱刀有異曲同工之妙,穿透力非常強。在近距離出其不意的投擲,巨大的慣性和穿透力有很大概率能夠將地方的鎧甲刺穿,造成對方的傷亡。美國冷鋼公司就曾經做過實驗,一把棱錐鐧被投擲之後,成功刺穿了動物的頭骨,可見其威力之大。

⑽ 中國古代使用鞭鐧這類鈍器最多的朝代是不是明朝

大概南宋開始,與西方時間差不多,當時東西方都是重甲兵。西方在我國明代時間鈍器走下巔峰,以火器為主。中國一直到清末鈍器才被淘汰。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