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
報告標准: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中發生10例及以上病例。分級標准:一般突發傳染病疫情事件(Ⅳ級):同一起事件,發病20-99例。69較大突發傳染病疫情事件(Ⅲ級):同一起事件,發病100例及以上。
Ⅱ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報告規范由哪個部門建立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報告規范由國務院組成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建立。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當中的第三條規定,突發事件發生後,國務院設立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組成。
國務院主管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對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擴展閱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公布施行,標志著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進一步完善。
《條例》明確規定了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組織領導、遵循原則和各項制度、措施,明確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社會有關組織和公民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還明確了違反《條例》行為的法律責任。
Ⅲ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對報告的時限是怎樣規定的
突發公共來衛生事件是指已經源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疫病, 還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 , 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
具體就時限來說,一般為突發事件發生後兩小時內上報,但省級向國家報告時限為一小時,望採納,謝謝。
Ⅳ 幼兒園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
幼兒園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如下:
為加強我校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管理工作,及時有效預防與控制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校師生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1、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堅持依法管理,分級負責,快速准確,安全高效的原則。
2、幼兒園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對校內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3、學校在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應加強晨檢。並按規定填寫報告卡和登記簿,記錄患者名單、發病日期、班級分布、主要症狀、目前狀況、接觸史等。
4、建立報告第一責任,指在第一時間內第一發現傳染病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人,應在第一時間內向學校衛生工作領導小組人員或者校長報告信息。
5、學校發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當在2小時內向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等報告。
6、任何人不得任意將傳染病病人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和個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會公開。
7、所有人必須按照規定及時如實報告傳染病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不得瞞報、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瞞報、緩報、謊報。
8、必要時在電話報告後1小時內呈上書面報告。書面報告發映事故發生全程概況,人數病情狀況等,並經學校責任人簽名和學校蓋章。
擴資資料
幼兒園衛生評價標准:
1、環境衛生
園(所)內建築物、戶外場地、綠化用地及雜物堆放場地等總體布局合理,有明確功能分區。
室外活動場地地面應平整、防滑,無障礙,無尖銳突出物。
2、個人衛生
保證兒童每人每日1巾1杯專用,並有相應消毒設施。寄宿制兒童每人有專用洗漱用品。
每班應當有專用的兒童水杯架、飲水設施及毛巾架,標識清楚,毛巾間距合理。
兒童有安全、衛生、獨自使用的床位和被褥。
3、食堂衛生
食堂按照《餐飲服務許可審查規范》建設,必須獲得《餐飲服務許可證》。
園(所)內應設置區域性餐飲具集中清洗消毒間,消毒後有保潔存放設施。應當配有食物留樣專用冰箱,並有專人管理。
Ⅳ 鄉村衛生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制度是什麼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
為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時,科學的防治決策信息,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報告范圍:
(一)傳染病
1、鼠疫:發現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亂:發現1 例及以上霍亂病例。
3、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發現1 例及以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
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現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發生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 周內,發生3 例
及以上皮膚炭疽或腸炭疽病例;或1 例及以上職業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 周
內,發生5 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傷寒(副傷寒):1 周內,發生5 例及以上傷寒(副傷寒)病例,或出現2 例及以上死亡。
8、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內,發生10 例及以上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現2 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風疹、流腮、水痘:1 周內,發生10 例及以上。
10、、流行性腦脊髓膜炎:3 天內,發生3 例及以上流腦病例,或者有2 例及以上死亡。
11、登革熱:1 周內,發生5 例及以上登革熱病例;或首次發現病例。
12、
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乙型腦炎:1 周
內,發生5 例及以上,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3、
流感:1 周內,發生30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或5 例
及以上因流感樣症狀住院病例,或發生1 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死亡。
16、
感染性腹瀉(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1 周
內,發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瀉病例,或死亡1 例及以上。
17、猩紅熱:1 周內,發生10例及以上猩紅熱病例。
18、輸血性乙肝、丙肝、HIV: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發生3 例及以上輸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19、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數30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2、發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數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3、發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數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三)其他中毒
出現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凡涉及以上的重大傳染病疫情或突發公共公共衛生事件,立即報領導,負責人務必在2小時內報告到衛生行政部門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Ⅵ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制度和報告流程是什麼
發生可疑事件 —— 各鄉鎮衛生院,各單位應急專干 ——各鄉鎮衛生院,各單位應急領導小組——局相關科室——相應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會診——確定是否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級別——報主管領導同意——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組長下達指令 啟動衛生應急處置措施 ——報上級衛生應急工作領導組織處置——解除衛生應急—— 應急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