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局內控
1. 國稅局稅收管理存在哪些稅收風險
當前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企業稅務風險理念不夠牢固。企業高層對稅務風險的態度、風險偏好潛移默化地影響企業稅收策略的制定、稅收風險的重視程度和應對態度。有的大企業對稅收風險管理理念不夠重視,只注重企業的產供銷、財務分析核算、利潤指標實現,忽視了稅收風險對企業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沒有把稅收風險管理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容易造成企業實際經營與稅務核算、稅務風險管理兩張皮的問題。
企業稅務內控機制不夠健全。企業的稅務內部控制機制是監控稅收風險的「防火牆」,雖然國家稅務總局早在2009年就下發了《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但根據調查發現,大企業稅務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情況並不樂觀。有的企業從根本上未建立稅務風險內部控制制度;有的企業稅務內部控制制度不規范,稅務管理機構設置不科學;大多數企業沒有定期開展稅務風險分析與評估,只是根據稅務機關的風險提示被動應對;有的企業即便是定期開展稅收風險分析評估,控制措施的設定、監督和改進舉措也欠規范。
企業稅收籌劃過於復雜隱蔽。大企業基於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稅收籌劃力度較大。有的企業僱用知名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刻意包裝、製造出極其復雜的稅收籌劃,通過集團控制、關聯交易、合並分立等,人為增加組織架構的復雜性、價值鏈的冗長性和業務流程的繁瑣性,有的甚至製造與實際執行的功能、承擔的風險和擁有的資產不一致的中間體,其中籌劃目的和具體細節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向稅務機關披露,造成企業規模、利潤水平和佔用的社會公共資源與繳納的稅款極不相稱。
2. 國家稅務總局開發的內控系統玩游戲能被發現嗎
可能會吧
不屬於。
對涉稅中介服務與監管,指稅務機關主要是對涉稅中介機構提供告知稅收政策和進行業務指導,受理稅務代理和涉稅鑒證報告,公告稅務師事務所名單,同時對他們的執業質量、執業行為等事項進行監督管理、檢查評價和反饋。
4. 稅務部門的內控機制包括那些內容
稅務局查賬一般查哪些,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國稅查帳,另一種是地稅局查帳,這兩者查帳內容有所不同,各有側重點的。
一、如果是國稅局來查帳的,主要檢查增值稅的計交情況:
查賬具體內容包括:
(1)本年度的銷售收入
(2)銷項稅額分月總計
(3)進項稅額分月總計
(4)進項稅額轉出數的分月總計
(5)是否有留抵稅額
(6)本年度應交增值稅
(7)本年度已交增值稅
(8)是否有欠交現象
(9)每個月的進項抵扣聯、表
(10)每個月的使用明細表
(11)每個月的應交增值稅申報表
(12)計算一下本年的稅負率(本年應交增值稅÷銷售收入)
(13)看一下去年全年的稅負率
(14)如果今年稅負率低於去年的稅務率,應該考慮一下原因,並准備一個書面的說明書
二、如果是地稅局來查賬,主要檢查所得稅和其他小的稅種的計交情況:
查賬具體內容包括:
(1)根椐《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對照一下自己的財務情況,主要有這么幾種問題:
A、是否有計稅工資已提未發現象?(如有會讓稅務局貼作利潤而補交所得稅)
B、臨時工工資問題:按照人數與工資同口徑計算;
C、向非金融借款時的利息率是多少?(稅務上的標準是6.39%,低於這個標准可按實列支)
D、供銷人員實行費用包乾的,按工資50%、差旅費30%、業務費20%的比例進行分解並分別進行稅前扣除
E、提而未繳的工會費,不得稅前扣除(對沒有設工會組織的,可憑工會專用憑證按標准按實列支
F、業務宣傳問題:沒有廣告專用的廣告支出,不能稅前扣除
G、勞保用品:勞保服裝按照不超過500/年、人的標准,現金發放勞保一律不予認可
H、業務費開支是否超過標准?
I、人均工資支出是否超過當地稅務部門的統一標准?
J、其他應付款和預提費用科目中是否有多計成本費用的現象。
K、其他當地稅務部門作為重點檢查的內容
(2)其他小稅種的計交情況:
包括城建稅、教育附加、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等
總之,無論是國稅還是地稅查賬,都要准備好資料,做好准備之後,就不會到時手忙腳亂了。
5. 稅務師事務所或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與其他企業相比有什麼特點
稅務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屬於財稅社會服務經營組織,其組織結構相對生產、經營企業組織簡單。服務機構的內部控制貫穿於銷售服務單一的經營管理過程;生產、經營企業內部控制貫穿在整個生產、經營的產供銷各環節的系統管理。
6. 在稅務風險內控測試方面需要稅務機關提供哪些幫助
稅務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的納稅行為不符合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版應納稅而未納稅、權少納稅,從而面臨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刑罰處罰以及聲譽損害等風險;
二、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準確,沒有用足有關政策,多繳納了稅款,承擔了不必要稅收負擔。
7. 怎樣加強稅務會計的內部控制制度管理
一、內部控制制度不能等同於會計控制目前,不少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對內控制度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停留在內部會計控制上,參與內控管理的也僅僅是財務人員。其實,內部控制從管理結構上來看,可由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兩個方面構成。會計控制主要是對財產物資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及財務活動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則是為保證方針、決策的貫徹執行,促進業務活動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業務目標的實現進行的控制。內部會計控制是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層次,而內部管理控制是單位內部控制的框架層次。這兩個方面相互依託,縱橫交織,相互制約,形成了有效運行的單位內部管理的控制網路。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控制對單位的業務活動開展以及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指揮、調節、約束和促進,以使單位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層的有效執行,只能使內控制度形同虛設。為此,內控制度的建立,必須注意管理各層面權力配置合理、責任明確;建立有效的激勵、監督與制衡機制,以保障內控制度的有效運行,從而實現單位的總目標。二、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任何單位的控制活動都存在於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單位內部控制的遵循和執行,以及奮斗目標、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管理人員必須樹立現代管理觀念,設立並遵守內控制度。同時設立合理的組織機構,確認相關的管理職能和報告關系,為每個組織劃分責任許可權,明確建立授權和分配責任的方法,因事設人、視能授權、責任到位,且責任與權利對等,以增強組織的控制意識。靈活運用計劃控制、目標控制、預算控制、定額控制、規章制度控制等各種管理控制方法,重視控制點和控制措施。只有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才能保證制度的真正落實,才能真正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三、構築嚴密的內部控制體系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具體應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業務的全過程中融入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制度,建立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二個層次是設立事後監督,即在會計部門常規性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對其各個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三個層次是以現有的稽核、審計、紀律檢查部門為基礎,成立一個直接歸上級主管部門管理並獨立於被審計部門的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通過內部常規稽核、離任審計、落實舉報、監督審查企業的會計報表等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為主的監督防線。以上三個層次構築的內部控制體系對單位發生的經濟業務和會計部門進行「防、堵、查」遞進式的監督控制,對於及時發現問題、防範和化解經營風險將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事後控制力度目前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側重於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對問題出現後的處置很少涉及。一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是全過程的。事前控制的目的在於作出正確的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事中的控制則是讓單位活動按照一定的決策方向、目標運行;而事後控制則應側重於分析結果形成的原因,考核並作出評價、落實獎懲,找出存在的弱點及隱患,進而達到對單位內控制度有效性的評估,並對欠妥部分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為管理者提供製定未來計劃標準的依據。因此,必須加強事後控制,使單位及時、順利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單位的最終目標。總之,內部控制是衡量一個單位管理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單位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控則強、失控則弱、無控則亂。李金華審計長要求加強管理,完善內部控制,的的確確是每個單位的當務之急。
8. 公司財務沒有內控的話,稅務機關會有什麼處罰嗎
內控是公司內部的管理制度,內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與稅務機關關系不大。一般情況下不會有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