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扶貧案例
Ⅰ 釘釘扶貧案例可以介紹下嗎
釘釘打通扶貧工作「最後一公里」陝西省略陽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利用釘釘收集貧困戶需求,並發布在社會扶貧網上聚合社會資源,打造「貧困戶脫貧致富多元化需求+社會愛心資源扶持」的扶貧模式,點擊此處查看詳細介紹。
Ⅱ 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有哪些成功案例
在偏遠山區,山多地少,信息閉塞,種植技術水平低、銷售渠道缺乏等條件限制著農業的發展,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利用現代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等高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深度應用給山區農業的發展帶來的新的思路。
在2017年河池東蘭縣和都安縣扶貧項目中,慧雲採用「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將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利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種植新型葡萄,讓農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通過出租家中閑置的土地拿到租金,在家門口就業種植葡萄,不僅不用遠離家鄉,還可以有富餘!預計到2018年葡萄成熟的時候,還會有一筆不錯的分紅收入。
慧雲信息利用自主開發的標准化生產服務平台,在廣西河池東蘭縣和都安縣將葡萄種植最佳實踐通過數學模型構建為標准化生產體系,並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幫助當地種植基地復制分析一流農技專家的經驗技術,進行智能化農技指導,在專家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最大程度擴大專家服務的面積和效率,讓從未進行過葡萄種植的農戶也能種出高品質葡萄;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打破信息壁壘,實現產銷高效對接,整合了線下與線上銷售渠道網路,與百果園、鑫榮懋等知名生鮮連鎖品牌合作,根據葡萄的果品等級對葡萄進行收購,解決農戶葡萄銷路狹窄問題,避免產品滯銷,有效保障農民的收益。
Ⅲ 吉時雨精準扶貧項目的例子你知道的有哪些
精準扶貧是由國家組織實施的,是政府行為,期間可能有民間組織機構參與其中,但其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真心幫扶貧困的,而有的也是精心設置的騙局,作為老百姓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輕易相信非官方的組織。
Ⅳ 在中國精準扶貧案例中請問你得到什麼啟示
最近媒體報道,為了落實精準扶貧,《制度的籠子》(中信出版社出版徐貽軍、何德平)助力湘西一所小學公益眾籌圖書館,是很好的案例,很受啟發。
Ⅳ 「三會一做」創新工作案例和脫貧攻堅案例材料怎麼寫
一、精準扶貧工作
我鎮以「建檔立卡」落實扶貧到戶政策。全面開展了貧困家庭的調查摸底,建立了貧困家庭檔案813戶2930人,完善扶貧對象動態識別機制,通過項目規劃到戶、資金扶持到戶、產業發展到戶、素質提升到人、幫扶責任到人、檔案建立到人,確保扶貧到戶政策全面落實。為實施分類扶貧、制定幫扶計劃和措施、確定扶貧內容、方法、途徑和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提供可靠依據。
二、產業扶貧工作
我鎮今年共安排扶貧資金64萬,通過貧困家庭檔案,各村經過村民代表會議投票選出貧困家庭共175戶779人進行產業扶持。通過科學規劃、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並將產業扶貧資金、「貧困村互助資金」等向重點村集中投入,各重點村已逐步形成了適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如:蕉子壩村34戶農戶自行組織成立了「村興旺葛根種植專業合作社」。該社葛根種植面積達15畝,預計年產值達20多萬元。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做到了「五個統一」,即統一進苗、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種植、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使農民增加收入。
三、搬遷移民扶貧工作
採取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實施下山扶貧。在鎮政府所在地的圩鎮內實施集中安置,積極動員和引導高山邊遠的農戶搬遷下來,幾年來共扶貧搬遷94戶456人,集中安置30戶135人,在全鎮逐步形成了山裡面耕作圩鎮消費、山裡面掙錢圩鎮享受的局面。
四、整村推進工作
一是把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作為扶貧攻堅整村推進的有效載體,以做優做大村莊規模為突破口,突出抓好村鎮聯動、村落連片、綜合示範區建設、公路沿線整治,著力改變農村面貌。二是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把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作為貫徹《若干意見》、促進扶貧攻堅的首要大事、開局工程和民生工程。近年來,我鎮共硬化村組公路5.4公里,投資103萬元;新建水圳2200米,投資19萬元,修建漫水橋一座,投資4萬元。
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礎設施依然相對薄弱。從基礎設施上看,我鎮地處偏僻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較多,貧困人群的生產生活條件差,如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澇條件不足,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近年來,雖然通過扶貧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滿足當前及今後的發展需要。從人口素質上看,貧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在走訪農戶中發現,貧困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病殘戶或無勞動力戶,脫貧難度較大。
(二)扶貧資金投入仍顯不足。目前,我鎮扶貧資金主要是依靠扶貧辦項目資金和各縣直幫扶單位支持,貧困村籌資較為困難。
(三)返貧現象比較突出。目前我鎮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另外,每年都會出現一部分已經脫貧的人群,由於脫貧基礎不穩,因病、因災、因學等原因又重新返貧,由於整村推進工作重點在基礎設施方面,難以顧及這部分貧困戶。
六、幾點建議
1、增加扶貧重點村個數。這些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條件差,村容村貌亟待改善。為此,請求上級對實行差異化扶貧,幫助群眾盡快脫貧致富。逐年增加貧困村的數量,力爭6個行政村都能享受到扶貧重點村的扶持政策。
2、在扶貧政策上給予特殊扶持。加大資金支持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攻堅工作,擴大「貧困村村級互助資金試點」范圍,提高移民搬遷補助標准,防止出現農民因建房返貧現象。
3、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大力開展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充分利用雨露計劃和民生工程新型農民培訓,認真做好貧困人口的職業教育、務工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確保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和培訓一門技術,振興一項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目標。
Ⅵ 近年來扶貧濟困的經典事例
一 扶貧濟困,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政府主導的,也就是紅十字會以及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
二 是民間的,也就是獅子會 壹基金等
三 所以,要整理梳理真實有效的案例,只需要到他們指定的官方網站查看即可
Ⅶ 中紀委通報了哪些套取扶貧資金的典型案例
日前,中央紀委公開曝光了八起扶貧領域侵害群眾利益的典型案例。分別是:
1.河北省淶源縣扶貧開發局原局長妥開祥虛報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等問題。2008年,妥開祥安排工作人員在采購肉牛時多報82頭,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8萬元。2013—2014年,虛構培訓事實,編造假的培訓人員名單,虛開培訓發票,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8萬元;虛開加油票3.5萬元。套取的資金用於其他支出。妥開祥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
2.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扶貧辦、區財政局、贛榆農商銀行弄虛作假,套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問題。2012—2013年,連雲港市贛榆區扶貧辦、財政局、贛榆農商銀行在扶貧小額貸款發放工作中,通過編造虛假貸款資料等方式,套取財政獎勵資金和財政貼息資金2073.04萬元,贛榆農商銀行獲取1626.22萬元,扶貧辦獲取312.77萬元,財政局獲取134.05萬元。其中,扶貧辦、贛榆農商銀行分別使用11.1萬元、71.3萬元給職工發放獎金。贛榆區委農工辦主任兼扶貧辦主任杜厚嶺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贛榆農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崇迎受到黨內嚴重警告、降級處分,降為副行長待遇;贛榆農商銀行黨委委員、行長馮良善受到黨內嚴重警告、降職處分,降為副行長;區財政局原副局長宋加亮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分管扶貧工作的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區政府黨組成員蘇長曉被問責,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7.陝西省戶縣五竹鎮周店村村委會原主任李鵬向危房改造村民收取「跑腿費」等問題。李鵬在辦理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申請工作時,向5名村民收取「跑腿費」3.58萬元;編造虛假資料,冒用2名村民身份套取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03萬元,其中,個人佔有2.43萬元。李鵬涉嫌犯罪問題被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8.甘肅省漳縣金鍾鎮尖子村黨支部原書記包尕寶騙取扶貧羊問題。2013年12月,漳縣扶貧辦下達給尖子村20萬元扶貧資金,要求購買良種羊200隻並發放給50戶貧困戶。2014年4月,包尕寶以和親屬共同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名義,在貧困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編制假的良種羊發放花名冊、合作社代貧困戶養羊的協議,並加蓋村委會公章,實際上把羊無償給了合作社。2016年1月,200隻羊大量發病死亡,剩餘部分被合作社出售。包尕寶受到開除黨籍處分。有關領導幹部被問責,金鍾鎮原黨委副書記、鎮長汪肄,縣扶貧辦副主任移乾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Ⅷ 經濟扶貧比知識扶貧重要的例子
經濟扶貧好比速效救心丸,雖不能根除病灶,但確實可以救人於危難之中;而知識扶貧,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等把知識學好了再來扶貧,太晚了,只能給餓死的人掃墓去了。
說到底,扶貧,靠政策!
Ⅸ 企業怎樣寫發展對象結對幫扶案例
在今年5月初的「創業文化周」上,新一屆的衢州市十大優秀青年企業家們,成為我市第二批青年創業導師團成員。與此同時,在市有關部門的牽線下,他們與十位自主創業青年結成了幫扶對子。那麼,結對後,作為師傅與徒弟之間的幫扶情況如何呢?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以探尋企業互助幫扶的社會實踐情況及意義。
「拉郎配」後成功率不高
在記者對兩屆共20對互助幫扶企業的調查中發現,有4家、兩對企業幫扶結對成功且出成效,其成功率為20%。
記者隨後對結對不成功的部分企業做了調查,發現他們都存在結對後就「失去」聯系的共性。而這種共性有師傅與徒弟方都沒有「興趣」繼續聯系的,也有徒弟方缺乏主動性的。
一位農業龍頭企業老總說:「我認為企業結對幫扶這種形式非常好,去年我也結對了一位搞農業的創業青年,我也很想幫他,且想通過我們對農業品牌運作的特長幫助他。但可能由於對方生意比較忙吧,一直沒有聯系過我們。」據她介紹,去年的雪災中,對方的種植大棚遭受損失,她曾想去慰問一下,「但也沒有找到人,聽說他的生意要在國內到處跑,確實很難聯絡上。」
另一位搞IT的吳先生也說:「當年市裡也曾幫我結對過一位搞電腦網路的創業青年,但對方一直沒有找過我。」
那作為徒弟方,他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今年剛結了對,作為徒弟方的創業青年劉吉(化名)告訴記者:「有部門幫助我們結對幫扶是好事,但我覺得還需要有後續平台的跟進,讓我們企業與企業之間有更多交流的機會。」他認為,一方面,他目前自我感覺沒有需要對方幫助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們之間不是很熟悉,沒有外界創造的再接觸機會,就會疏於主動地去進一步聯系。
那麼,成功結對的兩對企業,他們又為什麼會成功呢?記者隨後對此作了重點采訪,以探尋他們成功結對背後的故事。
成功結對企業收獲頗豐
6月1日,記者在龍游碰到了兩位「大兒童」。他們是今年衢州市十大優秀青年企業家何雲峰和十佳自主創業青年張雙其。在共同簽署的結對卡中,何雲峰是「師傅」,張雙其是「徒弟」。然而,現實中,他們更像兄弟。
這天是他倆結對後,何雲峰首次到張雙其所在的龍游水產養殖基地串門。
何雲峰是衢州蔬果配送公司董事長,張雙其是杭州龍和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前者的公司承擔著衢州市區的放心肉工程,負責衢州轄區內的三大監獄、巨化集團和一些大型企業單位食堂的蔬果和肉類配送,並有自己的農葯殘留檢測設備,每天要為客戶單位配送經檢測合格的各類蔬果2萬多公斤。後者在龍游有400多畝以草魚為主的養殖基地,並為西湖醋魚的最主要供應商,同時,經營著龐大的全國性鮮活魚物流業務,每年經營銷售鮮活魚1000萬公斤。
在龍游縣寺後養殖基地,何雲峰與張雙其站在池塘邊商談著合作業務,一樣高的個頭,同樣黝黑的皮膚,談到興起時,張雙其兩次把手搭在何雲峰的肩上,顯得親密無間。當記者問何雲峰他們談得如何時,何雲峰笑著說:「很好,這次結對幫了我們的大忙,今後他養的魚,在衢州市區我來配送。我們各取所需,共同發展。」
與何雲峰和張雙其不同的是,另一對結對成功的企業,則完全是師傅與徒弟的關系。
師傅是浙江科力印業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明,徒弟是龍游興隆觀賞魚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義。在他倆的幫扶故事裡,主人翁是李義,因為他是絕對受益者。
5月12日,在衢州創業文化周大會上,李義聲情並茂地述說了他與師傅的故事《我的創業導師王忠明:感謝一路上有您!》。
「作為一名青年大學生,2007年,我辭去省城一家大醫院的安逸工作,融資200萬元回鄉創建了龍游興隆觀賞魚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名貴觀賞魚錦鯉。」
「2009年初,正當我滿心歡喜地盼著養出的第一批錦鯉賣個好價錢時,金融危機的陰霾已經影響到了整個業界。」李義說,當時他戰戰兢兢地熬過一年,然而,自己已經感到很迷茫,就在這時,通過市裡舉辦的創業文化周活動,他與「科力印業」的王忠明結對。「那一刻,我的心情無比的興奮與激動……我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並向王導師詳細介紹了公司情況以及目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
王忠明在對李義的公司進行實地考察後,積極幫李義分析對策,並鼓勵他:「這是一個非常有將來性的產業,你應該把握先機做大做強。」
在王忠明的辦公室里,記者碰到了前來討教的李義。王忠明如見到久違的晚輩到訪,在一番問長問短後,又極其耐心地與李義講解企業運作的細節方法,如風險的防範、安全意識的樹立、台賬的做法、每日工作流程的管理與安排等等。很快兩個多小時過去了,當李義起身告辭時,王忠明邊送他到門口邊補充講解企業注意事項。他倆在門口一站一聊,又是十幾分鍾。
事後,王忠明告訴記者:「我們都是從艱辛創業起步的,碰到過許多挫折與磨難,如果能把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告訴青年創業者,他們就能少走許多彎路。與李義結對,讓我有這個機會幫助他,這也是我們企業回報社會的一個內容。」
李義則更為動容地說:「王導師當時鼓勵我的話果然應驗了,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以及公司知名度的不斷提升,錦鯉的需求量急劇增加,現在,2010年產的一齡魚已是供不應求。」
企業抱團發展力量大
何雲峰與張雙其的互幫互助、資源互補,體現了一種兄弟式的幫扶關系;王忠明與李義則更多的是一種師傅與徒弟的幫帶關系。雖然,他們的表現形式與實踐關系不盡相同,但均體現出了企業之間手牽手後折射出的一股新的力量。
對此有著深刻體會的還有衢州天帛竹葉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小仙女士。2008年至2009年間參加浙江大學經典工商管理總裁研修班學習的她,學習結束後,就由一名職業經理人變成自主創業青年。
談及體會,黃小仙激動地說:「在班裡認識許多成功的企業家,是他們的幫助,使我不僅在理念上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自身脫胎換骨的轉變。」她說,首先她的創業資金是同學資助的,這之後,她又參加了衢州的江西商會,這期間又得到了商會成員的許多幫助。如巨桑集團通過分布全國的傢具銷售網,將其竹纖維產品推向全國,使其能夠輕松地「借船出海」;而另一位建築公司的商會成員則更是每位員工都使用「天帛」產品,並義務成為產品的推廣員和宣傳員。
黃小仙說:「我的公司,其實是時時刻刻受到眾多熱情企業的幫助成長起來的,是企業幫扶成長的典型案例。」
「過去我們印名片,都把董事長、總經理的頭銜擺在最上方,現在企業老闆都願意把所在商會的職務放在最顯著的位置上。」在談及企業幫扶話題時,我們不得不說「溫州商會」。當衢州的溫州商會會長戴國建遞過他的名片時,記者就注意到「衢州市溫州商會會長」的頭銜印在名片最上方,位高於他兩家企業的「總裁」和「董事長」頭銜。
戴國建說:「商會是溫州商人團結互助傳統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非常看重。衢州市溫州商會成立4年來,已為商會成員企業擔保貸款四五個億。成立商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抱團發展,充分發揮企業互幫互助的團隊力量。」
這種互幫互助的團隊力量能大到什麼程度?一名溫州商會會員告訴記者:「可以這么說,這種力量大到能使我們溫州企業在國際舞台上大顯身手。」
溫州人是出了名的愛扎堆做生意,他們有自己樸素的道理:「一個人做事不賺錢,大家一起做事才賺錢,有錢大家一起賺。」這種扎堆,也是溫州商會大有可為的一個重要因素。扎堆做生意,遇到棘手問題,溫州人就想到了商會;扎堆做生意,需要當地政府服務,溫州人就想到了商會……
業內人士分析:「群體意識的產生,才有了民營企業聯合,藉助商會,造行業聲勢,進而又帶來了更深層次的聚合效應:經濟上的和心靈精神上的聚合。」他認為,衢州企業的結對幫扶活動是培養這種群體意識的良好開端,「這個嘗試剛剛開始,其意義將會非常深遠。衢州要後發崛起,需要各行各業發揮團隊力量,抱團發展,闖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