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檢查
1. 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評價
內部控制的檢查與評價是通過內部審計來完成的。內部審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對內部控制的控制。通常可按以下程序和步驟:
1.確定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標准。內部審計將根據標准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的現狀進行檢查和判斷。
2.檢查、判斷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情況,在分析被審計單位控制缺陷及潛在影響的基礎上,即可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評價。
3.測試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內部審計應當科學地選定具有代表性的測試樣本,藉以正確判斷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質量狀況。
4.寫出內部控制檢查與評價的最終報告。內部審計人員在其最終報告中,提出若干具體調查結論、意見、評價和建議,供單位最高管理層採納,同時送交被審計單位的管理人員以改進內部控制。
2. 中國內控檢查是干什麼用
1合規性。滿足404條款或中國《企業內控基本規范》
2、企業內控管理要求。減少舞弊機率。
3. 如果一個公司實行內部控制,如何來檢查問題點
首先確認是問題點還是控制點。
控制點:通過審計方法確認
A:控制流程設計是否有效
B:控制流程運用是否有效
方法嗎,觀察、詢問、穿行測試、抽樣測試等
問題點:控制有缺陷
A:提請管理層認識到缺陷並由管理層主導缺陷的修復
B:跟蹤缺陷修復狀況,在合時的時候重新進行控制測試
4. 上市公司 內審 內控 來,分別檢查什麼
內控是對「內部控制」的簡稱,2010年4月五部委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對內控的定義如下:「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內審是對「內部審計」的簡稱,是對內控體系是否有效的評價並監督。
兩者不是一回事。
5. 內部控制具體是指什麼
內部控制是指經濟單位和各個組織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相互制約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控制的目的在於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它是因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著眼於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側重於從錢物分管、嚴格手續、加強復核方面進行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才逐步發展成近代的內部控制系統。
6. 內部控制檢查和內部控制審計有什麼區別
內部控制檢查是指經濟單位和各個組織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相互制約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控制檢查的目的在於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內部控制審計是對組織中各類業務和控制進行獨立評價,以確定是否遵循公認的方針和程序,是否符合規定和標准,是否有效和經濟的使用了資源,是否在實現組織目標。
主要區別:
1、目標不同。內部控制檢查是建立相互制約的管理關系,目的是改善經營管理;內部審計是對各種業務進行評價,是否合規。
2、手段不同。內部控制手段主要有環境控制、風險評估、活動控制、信息與溝通、監控等;內部控制審計主要手段是查證、函證、抽樣、座談、調查等。
3、關注點不同。內部控制的關注點是管理流程、制度和崗位約束、制度的有效性、關鍵崗位等;內部控制審計的關注點是各項指標完成情況,異常財務現象,財務規范性等。
4、對象不同。內部控制的對象是整個企業的各個環節;內部審計是相關環節和財務相關信息。
內部控制檢查與內部控制審計的關系:
1、內部控制檢查和內部控制審計都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手段,都需要建立相關體系和制度。
2、內部審計檢查是內部控制的檢驗和保證,並為內部控制提出改進意見;完善和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內部控制審計的目的之一。
3、內部控制檢查和內部控制審計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互為手段和目標。
7.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檢查評估評分標准表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在實際工作中,評價底稿一般是通過一系列的評價表格來實現的。一般來說,評價底稿包括業務流程評價表、控制要素評價表、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三個層次,其中,業務流程評價表形成控制要素評價表的「控制活動要素評價」部分,控制要素評價表連同內部控制缺陷匯總表一起構成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是形成內部控制報告的直接依據。
1.業務流程評價表
企業的經營活動涉及多個業務流程,包括采購業務流程、銷售業務流程、工程項目流程、擔保業務流程等。企業應根據其自身業務特點,設計合理的業務流程模塊,由相對獨立的評價小組對每個業務流程進行測試與評價,形成業務流程評價表。各類業務流程評價應包括設計有效性和運行有效性。各業務流程評價表應包括評價指標(對控制點的描述)、評價標准(檢查是否符合控制要求)、評價證據(如××規定或實施辦法或抽取的樣本對應的憑證號等)、評價結果(評價得分)、未有效執行的原因等。
2.控制要素評價表
控制要素評價表包括內部環境評價表、風險評估評價表、控制活動評價表、信息與溝通評價表、內部監控評價表。其中,內部環境評價表、風險評估評價表、信息與溝通評價表、內部監控評價表都是根據現場評價結果直接形成的,而控制活動評價表是在對各業務流程評價表的基礎上匯總而成的。內部控制要素評價表的內容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標准、評價結果、評價得分等。
3.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
內部控制匯總表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內部環境評價及其評分;風險評估評價及其評分;控制活動評價及其評分;信息與溝通評價及其評分;內部監控評價及其評分;缺陷的認定;綜合評價得分。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是在內部控制五大要素評價表的基礎上匯總形成的,並將缺陷的認定單列項目,作為最後評價得分的減項。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缺陷的基本情況,應分類反映缺陷數量、等級等項目。
8. 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需要注意什麼
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一般有查閱法、詢問法、測試法等方法。
查閱法是以對企業管理制度進行審閱來判定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完備程度,分析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確定檢查范圍和重點的一種檢查方法。任何一個企業總有一套管理的制度,或者成文的,或者不成文的。這些管理制度中有關財產、物資、財力、資金等等收付交接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常常體現著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例如,要檢查企業材料收發面的內部控制制度, 可以先查閱企業材料管理制度。
詢問法是通過廣泛的調查了解,判定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備的一種檢查方法。詢問法具體實施包括編制詢問提綱、提出問題、記錄答案等環節。
測試法是指深入實地進行觀察核實,看內部控制制度在實際操作時執行如何,通過憑證審核和實地觀察核實兩種途徑。主要進行審查4 個方面的問題。
1.要注意企業所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執行;
2.要了解這些內部控制制度由誰執行,是否由不適宜於擔任該項工作的人員兼任,例如出納人員兼任會計,物資管理人員兼管登記賬冊等;
3.要了解這些內部控制制度是怎樣執行的;
4. 還要注意經濟業務的性質及其金額的大小在處理時有無區別,這種區別是否恰當。
9. 什麼是內部控制三級監督檢查制度
通過看CIA的書籍,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按照國際內部審計協會的執業指南,內部控制有三道防線:執行層、管理層和內部審計。那麼內部控制三級監督檢查制度應該是針對這三道防線的。
然後我又看了其他單位的內部控制手冊,裡面有些寫到,內控管理體系實行三級管理:執行層,決策層,監督管理層。通俗來講就是一般員工、經營管理層,以及高級管理層、治理層、內部審計機構。那麼按照這樣的話,監督檢查制度就是針對上述那些層級規定了職責、流程規范、風險控制點等。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10. 內控和審計屬於什麼性質的檢查
用四字概括即是:內部自查
內部控制審計就是確認、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有效專性的過程,包括確屬認和評價企業控制設計和控制運行缺陷和缺陷等級,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進內部控制建議。
內部控制審計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內控制度的審查、分析測試、評價,確定其可信程度,從而對內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鑒定的一種現代審計方法。
內部控制審計是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自我需要。
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是內部控制審計的重要依據。依據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滬深兩市鼓勵上市公司董事會開展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在披露年報時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並且同時披露負責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核評價意見。
一般地,由直屬於董事會或者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負責內部控制審計,也可以委託不負責年審的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內部控制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