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扶貧
⑴ 產業扶貧聚焦干什麼,怎麼干,誰干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基本內容
扶貧的基本內容與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第二,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經歷階段
階段一,多種形式的生產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貫徹生產自救方針,採取發放救濟款資助生產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階段二,個案型的扶貧階段。1978年以後,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貧困戶從發展生產和商品經濟入手,依靠國家、集體力量和群眾互助,採取幹部分工負責、富裕戶扶助貧困戶、逐戶落實等辦法,幫助貧困戶發揮自身潛能,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
階段三,社區型的以經濟開發為主的扶貧階段。1983年起,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同時,投入更大力量對貧困地區實行經濟開發。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團體積極配合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發揮當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開辟生產門路,實行多種經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政策調整
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扶貧開發政策的調整始於1986年,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確定了劃分貧困縣的標准,並劃定了273個國家級貧困縣。後來將牧區縣、「三西」項目縣加進來,到1988年增加到328個國家級貧困縣。 第二次調整是在1994年,國家啟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經過重新調整,國家級貧困縣增至592個。 第三次調整發生在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時年出台,綱要取消了沿海發達地區的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增加了中西部地區的貧困縣數量,但總數不變,同時將國家級貧困縣改為扶貧開發重點縣。以此為標志,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下一階段。
扶貧對象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大多是以人們的收入狀況來確定貧困線。中國的貧困線主要以是否達到溫飽為標准來確定。根據國家統計局規定,1985年農民的消費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 150元人民幣以下者為貧困型。以後各地實行的標准有些上升為 200元,有的發達地區多至1000元。列入貧困線內的扶貧對象分為兩類:第一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國有18個片,包括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這類地區生活條件差,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第二類,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造成貧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勞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產和生活資料。
扶貧標准
我國在2008年前有兩個扶貧標准,第一個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絕對貧困標准,該標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熱量的最低營養需求為基準,再根據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結構來進行測定。第二個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標准。2008年,絕對貧困標准和低收入標准合一,統一使用1067元作為扶貧標准。此後,隨著消費價格指數等相關因素的變化,標准進一步上調至1196元。
2011年11月19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宣布,根據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適應我國扶貧開發轉入新階段的形勢,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准,這個標准比2009年1196元的標准提高了92%,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到今年年底約為1.28億人,占農村戶籍人口比例約為13.4%。
標准變化
2007年,按絕對貧困標准年人均收入低於785元,按低收入標准年人均收入低於1067元。 2008年,絕對貧困標准和低收入標准統一為年人均收入低於1067元。
2009年,年人均收入低於1196元。
2010年,年人均收入低於1196元 。
2011年,年人均收入低於2300元。
方式
第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第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脫貧措施
2016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規劃》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從8個方面實化細化了相關路徑和措施:
一是產業發展脫貧,主要包括農林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科技扶貧等方面,提出了13項產業扶貧工程或具體措施;
二是轉移就業脫貧,主要從組織開展職業培訓和促進轉移就業等方面,提出了6項就業扶貧行動;
三是易地搬遷脫貧,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四是教育扶貧,主要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降低貧困家庭就學負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和措施,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逐步消除因學致貧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五是健康扶貧,主要從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貧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效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六是生態保護扶貧,主要從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個方面,提出了11項重大生態扶貧工程和4項生態保護補償方式,使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保護實現脫貧;
七是兜底保障,主要從社會救助、基本養老保障、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會保障兜底措施,通過築牢社會保障安全網,解決好特殊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脫貧問題;
八是社會扶貧,主要從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幫扶、企業幫扶、軍隊幫扶、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幫扶,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措施和要求。
⑵ 產業扶貧「扶貧羊」該怎樣「養」
當前,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一種重要舉措,很多地方意圖通過扶持養羊、養牛等養殖業,讓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扶貧羊」究竟該怎樣「養」,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產業扶貧實施起來並沒有想像那般容易。農村貧困地區之所以長期貧困,是因為受到資源、資金、人才、市場、文化等諸多因素掣肘,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下,貧困人口難以擺脫貧困的境況,也使得很多公司不願意到這些貧困地區辦廠。這就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幫助貧困人口盡快脫貧。
近年來,各地政府積累了不少產業扶貧的經驗,但在「精準」上的教訓也不少。此前有報道稱,個別地方政府給貧困戶送去「扶貧牛」「扶貧羊」,結果有的送去的牛羊品種水土不服,天熱死了;有的農民養殖技術不好,當地市場狹窄,牲畜賣不上價錢;有的乾脆被農民過年過節殺了來吃,甚至還有些地方引進工業類等「高大上」產業扶貧項目,結果卻不甚理想。
可見,產業扶貧也需要研究好各地的市場實際,遵循產業發展的特有規律。一些地方在實踐中,摸索出了「政府+龍頭公司+科技+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以龍頭企業找准市場,使產品順利對接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甚至還能遠銷海外,並通過開發多樣化、系列化製品,提升了產品的價值鏈;而政府投入扶貧資金、協調金融機構、引進先進技術等,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並建立起市場與貧困戶的有效連接。可以說,「政府+龍頭公司+科技+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找准了政府、公司、貧困戶多方共贏的結合點,有利於產業扶貧「扶得上、扶得准、扶得穩、扶得久」,值得各地借鑒。
⑶ 請問振興東北3260老工業基地體系扶貧工程是真的嗎
是假的,是已經被公安部揭露的虛假項目,屬於詐騙行為。 你說的這個「3260」是「公安部在公布第一批43個此類詐騙虛假項目和組織基礎上,公布的第二批61個虛假項目和組織。」 如果沒有被騙的,建議盡早告知親友以免上當
⑷ 部分區縣扶貧盲目跟風:什麼產業火 就上馬什麼
部分區縣扶貧盲目跟風:什麼產業火 就上馬什麼
目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群眾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發展,然而半月談記者在陝西一些縣區采訪發現,在基層扶貧中存在一種趨勢,即周邊什麼產業「火」,就上馬什麼產業。這樣盲目跟風,缺少差異性思維,導致種植數量上漲,產品滯銷,農民不僅掙不到錢,還對發展產業和脫貧致富越發迷茫。
半月談記者在陝北一個貧困村采訪,就碰到這樣的困局:作為紅棗的主產區,該村大力發展紅棗產業,但近幾年紅棗連續遭遇歉收或滯銷。當地政府為了扶貧,仍鼓勵增加種植面積,導致紅棗不但沒有收成,農民還得為爛在地里的果實發愁。
陝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是全國五大集中連片的紅棗產區之一,是中國紅棗原產中心的一部分。在新一輪扶貧開發的推動下,發展紅棗產業成為陝北多地扶貧工作的主要選擇。
李家溝村(化名)是陝北一個普通的村落,村裡剛通過移民搬遷住進了新房。但村支書李方圓(化名)因紅棗犯了愁。「我們村不在紅棗的優產區,土壤和氣候條件根本不適合種紅棗。優產區的紅棗個大、皮光、肉厚,但我們村種出來的個小、皮澀、肉少,在市場上沒有什麼競爭力。」李方圓說。
但在十多年間,這個當地的重點扶貧村,卻被多次規劃為紅棗種植區,要「家家戶戶有棗園」。對此,李方圓也不理解,他說,2011年左右,縣里推廣種紅棗,每畝補貼200元,全村600多名村民中很多人響應,但種出來的紅棗品質不行,加上村子比較偏遠,賣不掉只好自己吃。去年縣上又要求村民擴大紅棗種植面積。「說實話,村裡人現在熱情不高,現在1000多畝紅棗基本都爛到地里,還要擴大。」李方圓說。
李志高(化名)家是村裡的貧困戶,2011年左右響應幹部號召種植紅棗。「我當時種了3畝,一方面想著是有政府補貼;一方面也是認為政府指導的,應該還是會有前景。」
但紅棗並沒有為李志高帶來預想的收益。他說:「去年的紅棗賣不出去,我根本就沒收打。村裡人有的把紅棗餵羊了,還有的人因為紅棗賣不上價,就把樹刨了,改種莊稼了。」
紅棗「敗了」,現在對搞什麼產業,李志高也比較茫然,太多的錢投不起,投錢少又合適的產業還不知道在哪裡。
李方圓說,很多扶貧項目都是政府給錢,農民種植。農民往往是哪個項目給錢,就上哪個項目,導致很多項目一哄而上,同質化嚴重。貧困戶更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一旦失敗就很難「東山再起」。
2015年10月底,陝西某市林業局在紅棗產銷情況通報會上公開的數據顯示,2015年該市紅棗種植面積為170萬畝,產量達到67.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截至當年10月底,紅棗僅銷售了13.49萬噸,佔全市紅棗總量的五分之一,銷售價格也從前幾年的每斤2元多一度跌落到兩三角錢。
「紅棗滯銷存在多重因素,但不可忽視種植面積劇增、產量不斷擴大的因素。去年全國紅棗過剩,陝西、新疆、山東、河北、山西等地紅棗主產區價格都不同程度下跌,導致紅棗市場出現銷售難。」陝北當地一位紅棗種植戶說。
李方圓認為,產業扶貧是個好舉措,就怕政府好心辦壞事。「農民要富起來,必須發展特色產業,比如我們村剛剛發展的光伏產業,上面能發電,下面能種地,利於環保,也不浪費土地。」
作為移民搬遷的典型,李方圓在產業發展上也有自己的想法。「產業不能太多,也不能單一,既要有規模效應,也要差異化。」李方圓說,「政府扶貧是大好事,我們也希望政府在扶貧產業發展決策上,能多想想,多聽聽,讓我們農民真正受益。」
全國人大代表蔣秋桃在今年兩會期間曾呼籲,要謹防扶貧產業產能過剩。「在對口幫扶過程中,一些部門選擇的扶貧項目多為農林經濟作物、種植業、養殖業和初級加工業。如果相鄰村鎮發展相同或相近產業,極可能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短評:扶貧產業須精挑慎選
精準扶貧,一在精,二在准。精就是要把產業做精做強,准就是要定向打靶,扶到根上、點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如何精而准?關鍵要找准路子、因地制宜。政府在引導扶貧產業時應避免貪大求猛,避免扶貧產業同質化,造成內部資源虛耗,增加無效供給。應當實行差異化競爭,讓每個產業向優質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
扶貧工作應尊重市場規律,減少盲目生產,要從向產量、規模要效益,轉變成向質量、品牌要效益。在與市場對接時,應從全國與區域不同層次,增強預警機制,做好產業規劃,有效規避市場風險與挑戰。
⑸ 扶貧手工業有哪些
家庭手工業投資小、見效快、生產靈活,為家庭手工業貧困戶增加了不少收入,版能夠幫助他們盡快脫權貧致富。該縣家庭手工業主要有軸承、糧食畫、汽車座墊、手工掛面、掃帚、童車、服裝等項目。軸承加工主要分布在魏僧寨鎮、路橋鄉和南徐村鄉,現已有30餘年的發展歷史,共有加工企業200多家,軸承加工專業村51個,軸承加工專業戶2000餘戶,從業人員2萬餘人,軸承加工設備6500多台,年加工能力42億套、加工各種型號軸承100多種,2015年軸承企業工業總產值達46.8億元。
⑹ 為什麼一邊扶貧一邊收稅還是改變不了貧富差距工商業為什麼這么有活力有賺不完的錢
工商業的盈利能力對農業是碾壓式的。
假設一畝地,你投入1000元、3個人、一年時間,獲得了1000斤糧食,盈利了300元。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假設,如果投入10000元、30個人,一年時間,這畝地就能收獲10000斤糧食,盈利3000元呢——不能,因為一畝地的產量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增長的。農業永遠受土地的限制。除非增加土地,否則增加投資並不能無限獲得更大的盈利。
所以工商業對農業構成碾壓的原因,一是因為擺脫了土地的限制、二是因為投資有極大加成作用、三是科技進步極大提高了生產力。
扶貧的作用只能讓貧困人口達到小康,但是難以致富。要想致富,只能講農業人口轉化為工業人口才有可能。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農村年輕人大量進城務工的原因。
⑺ 為什麼說扶產業就是扶根本
貴州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精準推進產業扶貧。
堅持長短結合推進產業扶貧。圍繞年度脫貧任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兼顧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採取種植與養殖結合、生產與經營結合、創業與就業結合等方式,多形式發展扶貧產業,實施了約2萬個產業扶貧項目,為5萬就地脫貧人口每人整治了1畝優質農田,確保貧困農戶既建立穩定的增收渠道,又能在短期內增加經濟收入。
堅持改革創新推進產業扶貧。組建貴州扶貧開發投融資平台,設立省政府「扶貧專線」,建成「扶貧雲」。在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試點,集中扶持有市場需求、發展前景廣闊的產業和產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產業扶貧66.5億元,實施到村項目4萬多個,實現總產值800多億元。在662個貧困村實施了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積極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將貧困農戶的扶貧資金等資源與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股份合作,通過各類經營主體帶領貧困群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脫貧致富。
⑻ 扶貧做什麼的
扶貧就是幫助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扶貧就是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
是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戶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要注意的是扶貧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8)工業扶貧擴展閱讀:
扶貧對象: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大多是以人們的收入狀況來確定貧困線。中國的貧困線主要以是否達到溫飽為標准來確定。根據國家統計局規定,1985年農民的消費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150元人民幣以下者為貧困型。
以後各地實行的標准有些上升為200元,有的發達地區多至1000元。列入貧困線內的扶貧對象分為兩類:第一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國有十八個片,包括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這類地區生活條件差,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第二類是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造成貧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勞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產和生活資料。
⑼ 農業產業扶貧政策有哪些
《規劃》分11個片區分別進行闡述。每個片區在重點介紹本片區農牧業發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片區優勢特色產業的選擇與布局以及發展重點。
六盤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建設一批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二是加大山區、塬區和丘陵區坡改梯建設力度,提高川地、緩坡地基本口糧建設水平,大力改善農業機械作業條件;三是依託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初級加工和深加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四是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馬鈴薯、果蔬、中葯材、畜產品等集散中心、專業交易市場和跨區域加工配送中心。
秦巴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二要實施土地整治;三要發展農林產品加工業;四要完善市場中介服務,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經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參與市場建設。
武陵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修建一批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實施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二是發揮獨特的農牧業資源,加快建設並形成一批特色農畜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重點扶持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綜合性特色農產品銷售市場。
烏蒙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興建山區小型水庫水源工程,二是進一步提高糧食釀造等既有優勢產業的產能和質量,發展壯大特色農林產品加工業,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三是合理布局,逐步完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區域集散中心、城市批發市場體系,加快建設低成本、高效率的農產品儲運體系。
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加強以渠系配套工程、田間水利設施為主要內容的水利工程建設,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快廢棄礦山和村莊的土地整理、復墾利用;三是依託特色基地,提高加工質量和安全水平,因地制宜發展蠶繭絲綢加工、生物質能源加工、干鮮果品加工、林(竹)產品加工等產業;四是完善農產品交易市場和農貿市場。
滇西邊境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加強現有灌區渠系配套和節水改造,提高土地產出能力;二是鞏固提升製糖產業,整合提升制茶產業,推進農畜產品加工,逐步發展竹藤產業;三是健全農產品、生產資料交易市場和農貿市場體系,完善倉儲等物流設施,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村社會化組織在市場建設中的作用。
大興安嶺南麓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強現有灌區系配套和節水改造;二是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鹽鹼地治理和草場改良;三是壯大農畜產品加工業;四是依託已有基礎,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交易市場和農產品集散中心,積極支持新型糧食倉儲流通業發展。
燕山-太行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加強現有灌渠渠系配套和節水改造,逐步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水資源利用率;二是以農田整治為重點,統籌推進農地整理,土地復墾、未利用土地開發及中低產田改造;三是逐步發展林木種苗生產,保障城市建設綠化苗木和果品基地對種苗的需求;四是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建設。
呂梁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加強現有水利工程設施的節水改造,大力發展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和高效節水農業,建設沿黃特色農業產業帶;二是加大山區和丘陵區坡改梯建設力度;三是依託農業生產基地和工業園區,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打造品牌;四是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村中介組織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成度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鼓勵社會企業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五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和農產品集貿市場建設。
大別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二是推進土地整理和高標准農田建設;三是健全農業市場體系;四是積極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五是創新產業組織形式,發揮各種合作組織的作用,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幫助貧困對象參與特色產業開發。
羅霄山片區的發展重點,一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修建一批中小水庫,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塘清淤擴容,加強水庫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二是以荒山荒地、災毀農田、空心村和廢棄荒山復墾為重點,推進土地整理;三是健全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和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四是依託特色基地,大力發展農林產品加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