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扶貧
『壹』 我國的扶貧方式是什麼
我國農村扶貧的方式有:
第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回和加工答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第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
『貳』 什麼是扶貧開發
國家拿出來專項資金,扶持已自經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解決生產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目前主要用於扶持增收產業、移民搬遷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等等。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扶貧 的基本內容與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第二,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叄』 如何評價「開發式扶貧」
對於中國社會來講,開發式扶貧絕對是一個好政策,它所注意到的方面不僅僅是眼前的,而是後代千秋萬代的利益。中國有著龐大的人口基礎,如果說全部依靠國家來緩解貧窮問題的話。顯然,國家的力量是有所不足的。俗話說,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在金錢上幫助這些貧困地區,不如直接去讓這些貧困地區改變面貌,讓它成為金錢的湧入方向。讓這些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能夠通過自己所在的環境以及地理優勢為自己帶來收入,這樣所達到的效果是通過國家的金錢去扶持所不能夠比擬的。
隨著國家以政府大量投入,人民的生活的越發美好,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講,我們的生活有滿足感,有安全感,這是以前人們所嚮往的。
『肆』 新階段扶貧開發中的「三化」指什麼
「三化:規模化、社會化、集成化;
1、規模化:
圍繞發展銷售民族工藝品、林下產品、農村土特產品等特色產品,壯大茶葉、林業、果蔬、蠶桑、養殖等優勢產業,村集體通過爭取項目資金、盤活村集體資產;
入股與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企業合作的辦法,指導各類組織規范運行,搭建農產品與外部市場連接的渠道,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社會化:
將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與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結合,在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民主決策基礎上,成立集鎮管理服務公司、管理協會等,通過收取管理服務費用:
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維護,解決農村基礎設施「重建不重管」的現象,完善農村治理機構,實現集體經濟收益,並將集體經濟收入用於服務黨員群眾,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
3、集成化:
針對部分村無資金、無資產、無資源、特色產業不突出、不具備區位優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較為困難的情況,昌寧縣採取多種方式並存,採取異地發展、與私營業主合作、集體資源盤活、爭取項目資金組建專業合作社等多種方式並存的辦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4)開發扶貧擴展閱讀
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還要做到四個結合:
1、是把扶貧開發與人口控制結合起來,將過高的人口出生率降下來;
2、是把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加大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和生態保護力度,森林覆蓋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3、是把扶貧開發與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向縣以下延伸結合起來,加快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4、是把扶貧開發與推進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結合起來,幫助貧困群眾提升整體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伍』 中國的扶貧脫貧開發之路有著怎樣的特色
我國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精闢概括為: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這些經驗實質上就是一整套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脫貧治理體系。
『陸』 扶貧開發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扶貧開發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貧困人口為基本對象,以貧困村為目標,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收入為重點,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工作力度和資金投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完善其機制的措施有:一是國家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切實做到扶貧到村到戶。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人口,實行社會救濟,適當提高救濟標准。二是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積極穩妥地進行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對低收入貧困人口,著力幫助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產業。三是健全扶貧投入機制,所有扶貧資金的使用都要實行公示、公告和報賬制度。
『柒』 扶貧工程是什麼性質的工作
扶貧工程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扶貧的基本內容與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第二,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經歷階段
階段一,多種形式的生產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貫徹生產自救方針,採取發放救濟款資助生產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階段二,個案型的扶貧階段。1978年以後,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貧困戶從發展生產和商品經濟入手,依靠國家、集體力量和群眾互助,採取幹部分工負責、富裕戶扶助貧困戶、逐戶落實等辦法,幫助貧困戶發揮自身潛能,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
階段三,社區型的以經濟開發為主的扶貧階段。1983年起,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同時,投入更大力量對貧困地區實行經濟開發。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團體積極配合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發揮當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開辟生產門路,實行多種經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政策調整
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扶貧開發政策的調整始於1986年,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確定了劃分貧困縣的標准,並劃定了273個國家級貧困縣。後來將牧區縣、「三西」項目縣加進來,到1988年增加到328個國家級貧困縣。 第二次調整是在1994年,國家啟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經過重新調整,國家級貧困縣增至592個。 第三次調整發生在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時年出台,綱要取消了沿海發達地區的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增加了中西部地區的貧困縣數量,但總數不變,同時將國家級貧困縣改為扶貧開發重點縣。以此為標志,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下一階段。
『捌』 所謂的扶貧開發10項重點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內容如下:
村級道路暢通、飲水安全、電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農業增收、鄉村旅遊、教育扶貧、衛生和計劃生育、文化建設以及貧困村信息化。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但是,貧困地區發展滯後問題沒有根本改變,貧困人口生產生活仍然十分困難。
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8)開發扶貧擴展閱讀:
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第一,大幅提高了扶貧標准。從2010年的1274元提高到2300元。
第二,組織開展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攻堅,這和區域戰略密切相連,我們把全國劃分為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對11個片區分別制定了扶貧攻堅的規劃。扶貧攻堅是同整個區域的脫貧有機結合的,它既是扶貧攻堅的規劃,也是區域發展規劃。
除此之外,我們還結合包括老區、原中央蘇區等等這些目前看來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又專門制定了相關的促進發展的文件或者規劃。現在還在制定包括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有關規劃,加大推動這些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工作力度,來促進這些地方加快發展。
第三,研究出台了多項針對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比如出台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定向招生計劃,為貧困地區制定了特殊的投資、金融和土地政策,編制實施了交通、水利、農業等行業的扶貧規劃。
第四,進一步做好專項扶貧工作,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扶貧專項投資的力度,我們認真組織實施了異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以工代賑、產業扶貧、就業促進等專項扶貧工程。
這些年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包括寧夏、貴州、甘肅、重慶等等這些重點地區我們加大工作力度,解決了很多這樣的貧困人口的進一步發展問題。通過異地搬遷最後使他們實現了脫貧致富,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們對這一類專項扶貧工作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大。
『玖』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本質要求是始終堅持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是的。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搞運動、一陣風,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要經得起歷史檢驗。攻堅戰就要用攻堅戰的辦法打,關鍵在准、實兩個字。只有打得准,發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幹得實,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
一是領導工作要實,做到謀劃實、推進實、作風實,求真務實,真抓實干。
二是任務責任要實,做到分工實、責任實、追責實,分工明確,責任明確,履責激勵,失責追究。
三是資金保障要實,做到投入實、資金實、到位實,精打細算,用活用好,用在關鍵,用出效益。
四是督查驗收要實,做到制度實、規則實、監督實,加強檢查,嚴格驗收,既不拖延,也不虛報。
(9)開發扶貧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首先要看是「真貧」還是「假貧」。應當承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地域經濟發展也不平衡,期望成為扶持對象的自不在少數。
讓政策的陽光雨露灑在「關鍵少數」,就要看是「真貧」還是「假貧」了。正如一位全國政協委員所說,「扶貧對象選准了,扶貧資金與項目的針對性就增強了,才會收到應有的扶貧效果。」
總書記強調要「真扶貧」,同樣具有現實指向性。與此相對應的是,現實中不難看到「假扶貧」的現象。
如「大呼隆」、「大躍進」式的扶貧,將扶貧資金用在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上,用在給地方政府和領導臉上「貼金」上,導致「年年扶貧年年貧」。表面上看,是工作方法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執政理念的大問題,如此豈不有悖中央政策的初衷,有負百姓的厚望。
『拾』 國務院扶貧開發是從哪年開始的
國務院扶貧開發是從1986年開始的。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是國務院的議事協調機構,成立於1986年5月16日,當時稱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12月28日改用現名。
國務院扶貧開發的階段:
大規模有針對性扶貧計劃的展開(1986—1993年)。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安排專項扶貧資金,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並對傳統的救濟式扶貧進行徹底改革,確定了開發式扶貧的方針。
「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1994—2000年)。
這一階段是以1994年3月《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公布實施為標志。該計劃明確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由此,中國扶貧開發進入了最艱難的攻堅階段。
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的實施(2001—2010年)。
2001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雖然還叫「扶貧開發」,但扶貧工作重點與瞄準對象已經做了重大調整。扶貧工作重點縣放到西部地區;貧困村成為基本瞄準對象,扶貧資金覆蓋到非重點縣的貧困村。
2011年,國家頒布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這是今後10年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於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將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
(10)開發扶貧擴展閱讀:
扶貧開發的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分級負責。
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扶貧開發工作負總責,把扶貧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總體規劃。實行扶貧開發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2、突出重點,分類指導。
中央重點支持連片特困地區。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持力度。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貧政策,實行有差異的扶持措施。
3、部門協作,合力推進。
各相關部門要根據國家扶貧開發戰略部署,結合各自職能,在制定政策、編制規劃、分配資金、安排項目時向貧困地區傾斜,形成扶貧開發合力。
4、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加強引導,更新觀念,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
5、社會幫扶,共同致富。
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完善機制,拓展領域,注重實效,提高水平。強化政策措施,鼓勵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