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方面
⑴ 內部控制包括哪些內容
1、明確規定處理各種經濟業務的職責分工和程序方法
企業要健全和強化內部組織機構,是企業經濟活動進行計劃、指揮和控制的組織基礎,其核心問題是合理的職責分工。在一般情況下,處理每項經濟業務的全過程,或者在全過程的某幾個重要環節都規定要由兩個部門或兩個以上部門、兩名或兩名以上工作人員分工負責,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
2、明確資產記錄與保管的分工
規定管錢、管物、管帳人員的相互制約關系,旨在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另外,現金收付的復核制,物資收發的復秤制、復點制等,也都是防錯防弊的內部控制制度。
3、明確規定保證會計憑證和會計記錄的完整性和正確性要求
對各種自製原始憑證,在格式、份數、編號、傳遞程序、各聯的用途、有關領導和經辦人簽章、明細數同合計數及大小寫數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規定。
對各種賬簿記錄,要求帳證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統馭關系的規定;還有會計核算中規定的雙線核對、余額明細核對、各種報表相關數字核對,以及由此而規定的內部稽核制度等。
4、明確規定建立財產清查盤點制度
為了保證財產物資的安全和完整,除規定物資保管員對每項物資進行收付後,要實行永續盤存辦法核對庫存帳實外,還要規定財產物資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證帳卡物相符或及時處理發生的差錯。
5、明確規定計算機財務管理系統操作許可權和控制方法
(1)計算機代替手工填制記賬憑證是比較容易的,比手工製作的憑證更規范、效率更高。
(2)電算化可以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和會計工作的水平。
(3)對會計電算化進行內部控制,主要是對存取許可權進行控制。
⑵ 內控做了哪些工作,採取了哪些措施,解決了哪些方面問題,取得了什麼成效
(一)進一步加強幹部對防控機制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繼續加強幹部的教育,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大力宣傳防控機制建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正確引導幹部加強內控、防範風險意識,糾正幹部對防控機制建設的不理解、不配合等錯誤認識和傾向,增強幹部對防控機制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幹部充分認識加強防控機制建設,是應對稅收管理、稅收執法和行政管理中的各類風險,加強權力運行的監控制約,打造廉潔、高效的稅務幹部隊伍,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制度建設,防範稅務部門行政管理和稅收執法兩權運行風險的重要保證。認識到加強內控機制建設出於對幹部的愛護和保護,就是要我們的幹部在履職、執法、廉政方面不出問題或少出問題。
⑶ 企業內控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的有
1.確定內控范圍
2.完善治理結構
3.明確機構設置及責權分配
4.發展戰略的控製版
5.人力資權源的控制
6.社會責任的控制
7.企業文化的控制
接下來要設計好對企業內控體系的
1.風險評估
2.控制活動
3.信息與溝通
4.內部監督(先要制定出相關工作依據及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准(分財務報告和非財務報告兩種))
⑷ 內部控制相當薄弱,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企業並沒有樹立正確的應收帳款管理目標,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了企業的現金流量,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企業領導人的考核時過於強調利潤指標,而並沒有設置「應收帳款回收率」這樣的指標。
2、沒有應收賬款管理的責任部門。不少企業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對不上,收不回,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明確由哪個部門來管理應收賬款,沒有建立起相應的管理辦法,缺少必要的內部控制,導致對損失的應收帳款無法追究責任。
3、對應收帳款的會計監督相當薄弱。沒有建立應收賬款台賬管理制度,沒有對應收賬款進行輔助管理或者僅按賬齡進行輔助管理。許多企業僅僅是在其資產負債表的補充資料中按賬齡對應收賬款的數額進行簡單的分類,平時則沒有對應收賬款進行輔助管理。在企業回款好的情況下,基本能滿足需要,但在企業回款不暢的情況下就不能滿足管理的需要。沒有建立應收賬款定期清查制度,長期不對賬。由於交易過程中貨物與資金流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以及票據傳遞、記錄等都有發生誤差的可能,所以債權債務的雙方就經濟往來中的未了事項進行定期對賬,可以明晰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現實中有的企業長期不對賬,有的即便是對了賬,但並沒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對賬依據,只是口頭上的承諾,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未建立壞賬核銷管理制度。有些企業對沒有收回的應收帳款長期掛帳,帳齡甚至多達10餘年,而這部分資產其實早已經收不回了。
4、企業未對應收賬款按風險程度進行信用管理。目前大多數企業都不對應收賬款進行風險評價,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賒銷制度,對形成的逾期應收賬款能否收回、收回多少沒有底數。針對以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加強和改善應收帳款管理,首先要解決目標問題。利潤最大化不是應收帳款管理的目標,如果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可能會導致對風險的忽視和企業長遠利益的犧牲。應收帳款管理的總目標應該樹立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理念,不能忽視資金的良好周轉。
⑸ 內部控制的目標包括什麼
1、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管理要求的內部組織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確保單位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
2、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強化風險管理,確保單位各項業務活動的健康運行。
3、堵塞、消除隱患,防止並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欺詐、舞弊行為,保護單位財產的安全完整。
4、規范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5、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
影響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制約因素錯綜復雜。但通過系統研究和歸納,我們可得出有效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途徑。
1、適應外部控制環境,改善內部控制環境。控制環境包括組織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為實現組織的最高目標,內部控制必須謹慎設計以適應環境。
就外部控制環境而言,正如前面所討論的,組織必須服從於社會通過法律和法規、職業道德規則、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等表現出的一系列要求,盡管管理者不能輕易地對外部環境施加影響,但為使內部控制能有效運行,管理者一定要建立一個內部控制系統來確認和滿足組織的外部環境要求。
(5)內控方面擴展閱讀
內部控制的威脅因素是指那些普遍存在的妨礙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消極現象。即使一個設計科學的內部控制系統,也可能因忽視內部控制運行的威脅因素而使其難以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並正視這些威脅因素。
1、管理者不夠正直。內部控制主要是為了使誠實人能保持誠實,並不能有效防範管理者的道德風險。在一個組織中,管理層(又稱白領階層)如果不能很好地遵守道德規范將會嚴重干擾控制系統的有效運行。
2、合謀。對不相容的崗位和職務,即使採取職責分開的控制手段,如果員工們企圖共串通和欺詐的話,控制所防範的風險和不測事件仍會發生。
3、利益沖突。對組織而言,利益沖突,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與組織利益的沖突,會對控制系統構成顯著的威脅。
⑹ 社保局內控管理不足方面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首先,內控風險管理是一個管控過程,而不是停留在規章制度中的教條,因而企業、單位中的每一個員工、每一個崗位、每一個流程都屬於內控管理的一部分。
建立內控管理分析制度,先要要找出社會保險內控管理的「風險點」,包括崗位職責是否有交叉;業務銜接是否存在漏洞隱患;健全規章制度;內控環境建設;優化管控過程實現管控體系。
建議建立內控管理制度的步驟:
1.內控評測——提高內控評測的質量與效率;
2.缺陷整改——實現內控管理持續跟蹤,解決部門間配合問題;
3.報告呈現——保證內控管理的實時性;。
本來想提及自動化管理的部分,但感覺不太適應樓主的提問。
如果資金充裕的話,建議找專業的風險管理評估公司做專業質詢。
⑺ 企業內部控制包括哪幾個方面
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審計機構和人員通過檢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創建健全情況和內部控制措施的執行情況,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是否完整、有效提出評價意見,並就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出審計建議,以預警和預防企業經營管理風險的相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內部控制環境,即評價以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和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在內的內部控制環境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影響。第二,風險評估,即分析企業風險控制目的設置的合理性,評價開展風險評估范疇的全面性、風險評估結果的有效性和風險應對策略的科學性。第三,控制活動,即評價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設置的內部控制措施的科學性和控制效果的有效性。第四,內部控制信息和溝通,即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相關信息在收集、處理和傳遞程序的科學性,分析信息技術在內部控制信息和溝通中所發揮作用的情況,判斷企業在反舞弊工作重點領域相關工作機制的有效性。第五,內部監督制度,即分析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其他內部機構在內部監督中的職責許可權情況,判斷企業實施內部監督的程序、方法和目的要求的科學性,評價內部控制監督制度的有效性。
⑻ 如何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
1、完善制度建設、實施內部控制。以《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為依據,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全面梳理原有管理制度,在符合內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著眼於管理創新、建立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明確相關部門人員的指責和許可權,推行全面管理,提倡全員參與,建立彼此牽制、彼此連接、彼此制約的內控制度。
2、明確控制目標,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控制制度重點是圍繞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環節來設置的。一般說來,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能有效預防錯誤和舞弊的發生。即使發生了,也容易及時發覺和糾正。
3、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會計人員素質是加強內部控制的關鍵,企業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聘用、培訓、輪崗、考核、獎勵、晉升、淘汰等辦法,提高財會人員整體素質。
4、加強內部監督。企業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納入管理制度及活動實現的。因此,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且執行效果良好,其必須被監督。
5、實施預算控制,提高內控水平。實行全面預算,搞好各業務事項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後分析,將企業的經營目標轉化為各生產廠、各部門、各崗位以至個人的具體行為目標。
6、加強內外部信息交流與溝通,加強反舞弊機制。企業應建立建立上傳下達的有效機制。通過建立組織機構制定崗位責任制來實現。還應注意信息溝通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拓展資料
一、簡介
企業內控是企業為保證經營管理活動正常有序、合法的運行,採取對財務、人、資產、工作流程實行有效監管的系列活動。 企業內控要求保證企業資產、財務信息的准確性、真實性、有效性、及時性;保證對企業員工、工作流程、物流的有效的管控;建立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有效的監督機制。
二、結果體現
(一)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一般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
(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企業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三)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採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
(四)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企業及時、准確地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確保信息在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
(五)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是企業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應當及時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