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扶貧存在哪些問題及解決方案
很多地區的貧困生補助就沒有必要發,還不如給偏遠的山區
2. 怎麼解決精準扶貧問題
一是「扶持誰」的問題。首先要「精準識別」,將需要扶貧的對象精確找出來。為了避免「走馬觀花」「錯失良機」,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在實踐中就總結出了「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為切實推動扶貧資源真正向需要得到幫助的對象傾斜,實現「真扶貧」和「扶真貧」,對象識別要做到「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將扶貧工作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有機統一,既能客觀公平公正「建檔立卡」,又有社會良心責任擔當,既避免「開著轎車」領低保,又避免因病因災臨返貧。
二是「扶什麼」的問題。眾所周知,物質是第一性的。然而,對於困難群眾來說,信心是首要的。扶貧精神是小康力量的源泉,「攻堅撥寨」離不開「信心」基石。只有以一往無前的脫貧勇氣樹立起強大的致富信心,積極消除「等靠要」惰性思想,「敢想」「敢幹」,增強扶貧工作事業心、責任感、危機感,從心理上戰勝貧困,才能有效地將「扶心」「扶智」與「扶財」「扶物」統一到「扶人」上來,才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效地將「幫扶人員」和「困難群眾」的行動統一起來,才能打好精準脫貧組合拳,形成發展合力,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最終將「被幫群眾」帶出窮困泥潭。
三是「怎麼扶」的問題。破解扶貧攻堅瓶頸,「怎麼扶」是個關鍵。在當前扶貧資金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都向幹部要成就要效益,幫扶隊伍要正確建言,與當地幹部群眾一道,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積極採取與當地發展相適應的措施,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家庭收入進行分析,對個人消費進行引導,促使貧困地區及貧困群眾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當然,必要時還得採取調動社會資源,發動周邊力量,用社會關注和自掏腰包及政策兜底相結合的方法把扶貧工作辦實辦好。
四是「扶到哪」的問題。當扶貧對象在扶貧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依靠自身艱苦奮斗,經濟條件和生活環境等得到有效改善,人均收入達到國家標准,進入致富狀態後,如何通過動態管理措施將其調整出來,既做到了「扶起來」「送一程」,也能夠「調轉頭」「再尋找」,始終將有限的資源落實到其他需要幫扶的群體和對象上。總體來看,全面小康不會落下每一人。要確保每一個民族、每一個貧困地區、每一個家庭在扶貧工作中都能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八年抗戰也有結束時,各地要「施策有效」,不斷縮小貧困范圍,通過倒排時間表,減小貧困度,啃下「硬骨頭」,讓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成功上岸,安全著陸。
3. 我有扶貧問題向誰反應
首先要認清是扶貧還是被扶貧,
關於你所提到的扶貧問題,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
你可以直接到鄉政府扶貧辦詢問,
一切按鄉政府的說法為准。
4. 走訪扶貧對象反應的問題
做好扶貧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真正的扶貧對象。 現在,我國正在大力推回進精準扶貧、科學答扶貧。精準扶貧就是要解決扶貧中存在的「大水漫灌」問題,扶真貧。
據國務院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要通過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告公示、抽查檢驗等手段,把貧困人口識別出來。
筆者了解到,現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為貧困戶建檔立卡,通過基層民主,透明程序,從而保證了貧困戶認定的相對公平公開。 找准扶貧對象只是第一步。其實,窮和富是相對的,貧困戶經過努力會脫貧,過上不錯的日子,富裕戶也可能因為一些主客觀原因返貧,需要救濟。
筆者調查時發現,基層普遍缺乏完善規范的貧困戶退出機制。 貧困是動態的,扶貧對象理應有進有出,動態監管如果跟不上,精準扶貧就會大打折扣。
有進無出,精準扶貧便名不副實。有關部門應該定期對扶貧對象進行考核,根據扶貧對象發展實際加以調整,使穩定脫貧的村與戶及時退出,使應該扶持的扶貧對象及時納入,從而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
如何實現扶貧的精準管理,必須要求堅持公平公開的原則。而要實現決策程序透明,關鍵還在於依靠群眾的力量。 確定誰是貧困戶離不開群眾的評議和監督,要依靠群眾,讓群眾來決定誰進誰出。
5. 我想反應扶貧問題找誰
我是一個貧困戶,我叫仝利豐,家住安陽市湯陰縣白營鎮仝庄村,我是一名患肝硬化晚期患者,家裡為我看病早已家窮四壁,政府不管不問,我不知道什麼精準扶貧,健康扶貧,這些當幹部的,到你家除了給你說,上面領導來你就說好就行,都是走過場,一件實事都給你辦不了,村裡的這些幹部,更不是東西,啥事也不管,國家這些政策多好,到地方就變了,自古以來,農民就是最底層的人,農民找政府辦事,太難了,國家要認全民小康,就這些鄉里的幹部,都是弄虛做假,什麼辦的農民夜校,太假了,把我們這些貧困戶叫到村委會,人不夠就叫一些沒事的人充數,干什麼,拿手機照個相完事,就這樣各回各家,這叫什麼夜校,太搞笑了,太假了吧!!!
6. 扶貧駐村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什麼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1、全縣貧困村多在深山、庫區一線,群眾居住分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用電質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條件差等問題比較突出。
2、從調研中了解到,一些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滯後。
二、投入不足,持續發展能力弱。
1、是資金投入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現有的貧困村基礎條件和資源條件都較差,多在深山庫區一線,基礎設施建設點多線長面廣,任務重成本高,且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願望迫切,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大。
2、扶貧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准難以達到規范要求,影響了扶貧項目建設效益的發揮。如貧困村扶貧資金補助每年只有50萬元,只有15%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解決稍大點的工程需要,成效不顯著;產業開發補助每戶平均1500-2000元,可謂杯水車薪。
3、是部門資金整合難。扶貧資金整合度不高,部門大多各自為陣,撒胡椒面,難以發揮整體效益;互助資金量少且使用面小,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
1、多數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拋荒嚴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
2、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約產業發展要素多。
1、市場、技術、信息等制約要素作用明顯,農技人員少,普及農業技術不到位,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難以推動產業發展。精準扶貧項目難實施,扶貧到戶產業需求項目零亂,小而散,一些養殖業項目屬於短期效應,難以形成支柱產業。
2、群眾「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單打獨干難以發展一體化產業項目,且收入構成不合理,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比重較高,缺乏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