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扶貧先扶智的下一句
扶貧先扶智,不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鼓勵開展職業教育,學到一門技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相傳的根源。」
② 扶貧先「扶智」到底指的是什麼
弄錯了吧,應該是扶貧先扶志,也就是先要幫貧困戶激發主觀能動性,把他們的觀念從(要我富)轉變為(我要富),摒棄等靠要的陳舊落後想法
③ 扶貧必先扶智國家應該有什麼作為
扶貧必先扶智,治窮必先治愚。不僅讓脫貧人口能夠「站起來」而且要能夠「走得遠」,改變「底層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窮世代窮」局面,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要重視貧困家庭人口優生優育問題,避免因智力、先天疾病等因素導致的貧困。要重視人口素質問題,加大教育扶貧力度,促進教育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發揮義務教育在教育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職業教育,加強東西部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協作計劃,促進貧困家庭子女的非農就業。
把教育扶貧列入扶貧攻堅的重要內容,通過科學規劃、政策支持、整體推進,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工程。建議在貧困地區人口較為集中的行政村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對於人口較為分散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採取辦流動幼兒園、季節班等形式,並配備專職巡迴指導教師。國家可試行把這些地區的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管理,給予相應的政策、資金扶持。在充分發揮地方各級政府積極性的同時,國家應對貧困地區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給予特殊政策支持。此外,還要推動高等教育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高校招生計劃適當向貧困地區傾斜,繼續辦好民族預科班。要積極支持貧困地區舉辦應用型高等教育,培養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
④ 扶貧先扶志中的 志 指的是什麼
此志在這里指:自力更生,發奮圖強。
志 zhì〈名〉形聲。從心,士聲。戰國文專字,從心之,之亦聲。意為心願所往屬。本義: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
志,意也。——《說文》
志,德義之府也。——《國語·晉語》
夫志,氣之帥也。——《孟子》
在心為志。——《毛詩序》
思慮為志。——《春秋·說題辭》
⑤ 如何才能做好"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1)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 物質力量,對內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容響,因此,治貧先治愚,扶貧 先扶智。
(2)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 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
(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發展經濟,脫貧致富,離不開勞動力素質提高,科學技術的運用。國家要重視發展推廣貧困地區的科學技術和提高人的素質。
(4)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優先大力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有利於脫貧 致富。
⑥ 扶貧雙扶是什麼意思
扶貧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擺脫貧困首要任務是引導貧困地區黨員幹部帶頭轉變觀念,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主動推進扶貧工作。通過耐心引導和細心工作,發動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點燃脫貧致富激情,用好外在推力,激發內在動力,形成攻堅合力。這樣才能堅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念,鼓舞士氣,增強自我造血功能。
傳授知識技能。扶貧必扶智,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能、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技能培訓是幫助貧困群眾脫貧直接而有效的辦法。貧困戶對自身致貧原因、脫貧條件、致富優勢和自己的興趣愛好、所需致富項目比扶貧幹部更加清楚。因此,在與貧困戶的聯系中進行科學分析,了解貧困戶選擇什麼樣方式脫貧致富,根據貧困群眾的實際需求量身定製、量體裁衣。
⑦ 有人說扶貧先扶產業有人說扶貧先扶志,你怎麼看
這兩種說法都對,因為產業就是志向的產物。只是,沒有產業佐證的志向為零罷了。所以,國家扶貧,該以有發展前途的、想好起來的產業為准。不該扶懶蛋、關系戶、騙扶之類。可惜,事實正是這樣做的。
⑧ 辯證唯物主義的有關哲理說明為什麼要「扶貧先扶志」
意識具有目的性,
主動創造性,自主選擇性,
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所以扶貧要先扶志。
⑨ 淡淡文化生活角度為什麼「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扶志、扶智有利於提升貧困人口的文化素專養,促屬進其全面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⑩ 為什麼「扶貧必先扶智,治窮必先治癒」
應該是
扶貧必先扶智 治窮必先治愚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布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決定》共八項33條。《決定》強調,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實現到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必須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
扶貧攻堅幾乎是所有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和社會服務的重要「議題」。民建中央由副主席辜勝阻帶隊的調研組今年以來在青海、河北、湖北等地進行了多次與扶貧相關的調研活動,面對扶貧攻堅的新形勢新問題,不斷出實招獻良策。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沖刺的五年。目前,我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的最大「短板」和薄弱環節,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根據我們對武陵山、燕山—太行山、六盤山片區,滇西邊境山區等多個地區的調研,對「十三五」扶貧工作提出如下五條建議:
完善扶貧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加大扶貧投入。
推進各級政府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實現專項資金的倍增機制,構建專項扶貧、惠農政策扶貧、行業扶貧、社會各界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模式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大扶貧」的新格局。要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扶貧事權,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改變「碎片化」現象,整合資金使用,形成合力,提高扶貧工作的有效性。構建包括扶貧、交通運輸、教育、衛生、環保等部門在內的扶貧管理體系,形成管理合力。要加大中央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各縣市鄉鎮債務負擔,取消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項目、公共服務項目縣市基層政府資金配套,讓貧困地區「輕裝」上陣。加強公共服務,改善貧困地區的「軟體」,提升基礎設施,改善貧困地區的「硬體」,逐步做到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戶」。
堅持分類指導原則,提高扶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對於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通過低保和社會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對於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區等生態脆弱地區的群眾,通過扶貧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搬遷實現異地脫貧,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與城鎮化相結合;對於具備產業發展潛力的地區,根據貧困農戶缺失的技術、資金等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對於生態環境較好、資源豐富的地區,科學制定扶貧開發規劃,發展綠色產業。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扶貧要精準識別、精準管理、精準施策和精準考核,使扶貧工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